在濟源深山區石匣村,有個叫賈火龍的農藝師。他先后被評為濟源市首屆杰出十大農民,大棗嫁接先進戶、荒山開發大戶、農民先進經紀人……
他的嫁接技術在新疆深受稱贊;他開辦醋廠,純手工坊柿子醋正銷往各地;他是基層干部,他正在用自己的思路帶著當地群眾走向致富路……
但他的事跡從未被報道,這是他堅持的。他說,自己就是一個農民,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
▶▶不做企業領班當農民
賈火龍初中畢業,到濟源規模比較大的冶煉廠當起了工人,干活勤勤懇懇,很快得到廠里領導的賞識,并當上了領班,一干就是7年。“但我覺得這不是我應該走的路,我是一個農民,應該回到家里去。”
1993年,賈火龍毅然放棄了大家都很羨慕的工作,回家后在村口開了一家修配站,靠手藝做起了維修工。并承包了村里的蘋果園。不會種蘋果,就到十里八鄉去學習,回家自己實踐,慢慢地他找到了樂趣,覺得拾掇起果園來特別來勁,后來干脆關了修配站,專門搞起了果園子。
▶▶喜摘“濟源首屆十大杰出農民”稱號
賈火龍不是一個甘受寂寞的人,1996年王屋鄉引進山西大棗種植技術,全鄉發展大棗產業,賈火龍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又開始了新的挑戰。
通過認真學習嫁接技術,他把全村山溝里的棗樹都做了嫁接,這一舉動引起村里一片沸騰,很多人都認為賈火龍在瞎折騰。第二年春,賈火龍嫁接的棗樹都發芽開花了。深秋時節,一棵大棗樹上能結100多顆大棗,滿山的大棗把濟源市的領導給吸引了,時任濟源市委書記的高文煥來到這里,他拉著賈火龍的手說:“賈火龍你了不得啊,能把多年荒廢的地方發展起來,讓石頭坡上也長出大棗來。”
同年底,賈火龍被評為濟源首屆十大杰出農民。
▶▶專家服他,新疆人留他
1998年賈火龍被請到濟源市西軹城村做香花槐和法桐的樹木嫁接,被邀請的還有某高校的嫁接專家。
在做嫁接時,賈火龍與專家在嫁接方式上產生了分歧,“當時我不知道人家是專家教授,以為就是一個幫忙的。”賈火龍覺得既然是請自己來做嫁接,就得按照自己的嫁接方式進行,并和老專家現場起了爭執,當場專家生氣地離開了嫁接地。
嫁接4天后,賈火龍嫁接的樹苗全部都發芽了,老專家來到這里看到后,也吃了一驚,沒想到這位倔強的年輕小伙竟然用自己的方式嫁接成功了,當場豎起了大拇指。
2002年,賈火龍輾轉濟源各鄉鎮和洛陽等地交流學習嫁接技術后,他把目標看向了大棗的盛產基地新疆,并帶著自己的一群人到了新疆喀什,給新疆的大棗專業戶做起了嫁接。
當地的種棗大戶們都很欣賞賈火龍的棗樹嫁接技術,勸他就留在新疆發展。賈火龍笑了笑說,他想把自己的這些技術拿回來為家鄉做點事情,新疆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啊!10個月后,賈火龍依然帶著自己的人,回了家鄉。
▶▶收購荒廢的柿子開辦醋廠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農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寶貝。”賈火龍說。回到石匣村后,一邊做山溝里果樹和大棗嫁接的同時,他看到在濟源深山區被稱為“鐵桿莊稼”的柿子,正在被人們所遺忘。眼看快臘月了,隨處可見一串串火紅的柿子仍掛滿枝頭,熟透了的柿子在寒風中不時落地爛成一片“紅泥”,看了讓人可惜。
“柿子是好東西啊,以前人們用來做餅,泡醋,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農村人忙碌起來了,這些柿子被大家遺忘了,真是荒廢啊。”賈火龍說。
經過深思熟慮后,賈火龍決定開辦一家純手工坊的柿子醋廠。2007年,賈火龍投資50余萬的王屋山石匣柿子醋廠正式成立。
“我家有10多棵柿樹,一年能卸2000多斤柿子,賣到醋廠,能賣五六百塊錢。”王屋鎮石匣村村民周和香高興地告訴東方今報記者。如今,王屋山石匣醋廠一年可以消耗柿子近200噸,不僅解決了部分青年的就業問題,還解決了柿子的銷售問題。
▶▶想帶領村民開發生態游
“我始終是一個農民,就應該在農村做一番事業。”10年前賈火龍就帶著全家在荒坡上栽植600畝蘋果、梨、大棗等經濟林,同時發展柿醋、盆景等綠色產業,年收入不下20萬元。如今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的眾多農戶也開始承包荒山種植經濟林。
石匣村山上果林多,從3月份開始一直到冬季,各種果子都可以分季度成熟,可以讓游客來采摘,另外溝里有兩三處水泊,很適合垂釣和游玩,明年把路修好了,賈火龍便要把生態游做起來,帶領村里人發展旅游業,大家一起來致富。(東方今報記者 李國營左朝君/文圖)(原標題:不做企業領班當農民 農民勤練“移花接木”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