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在我市部分山區已形成規模化種植,然而近些年受銷路不暢等因素影響,該產業生產加工環節不斷萎縮,農戶、公司難從中獲益。
近日,一些國內專家提出,應大力發展杜仲產業,使其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內其他地方已陸續著手建設杜仲基地,實施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杜仲產業。那么,我市能否抓住這一良機,使杜仲產業破繭成蝶?
1 杜仲生產 日益萎縮
杜仲種植對土壤要求不高,病蟲害不多,管理方面也比較容易。由于其藥用價值,我市山區農戶很早就有在庭院、房前屋后種植杜仲的習慣,其中以汝陽最多。
1987年前后,我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把汝陽確定為杜仲基地縣并對種植杜仲給予項目資金支持,汝陽杜仲種植面積快速增加,最多時達10萬多畝,在王坪、靳村、付店、三屯、十八盤等鄉鎮廣泛分布。
種植杜仲經濟效益明顯。按照每公斤杜仲葉2元、每公斤普通杜仲皮40元的市場收購價格計算,1畝杜仲收益約3000元,比種糧劃算。
杜仲經濟效益不低,理應有不少人種植,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記者近日在靳村、付店等幾個鄉鎮看到,不少杜仲林雜草叢生、無人管理,處于半荒廢狀態。一名村民說,由于市場需求量很少,基本沒什么人來收,偶爾有人來,價格也壓得很低。
汝陽縣經濟林辦公室工作人員說,最近幾年杜仲葉和杜仲皮的銷售都不太好,全縣種植面積縮小至7萬多畝。經過多年發展,汝陽縣相繼成立了一些杜仲加工企業,但如今相當一部分企業運轉不暢,有的已經倒閉、轉產,還有的處于半停產狀態。
2 銷路不暢 難獲收益
我市杜仲產業發展瓶頸在哪里?
市林業局專家認為,銷路不暢阻礙了該產業發展。農民種植杜仲能否獲得收益,最終要落實到葉子、樹皮能否賣出去。以汝陽為例,目前,汝陽本地沒有成立任何一家杜仲專業合作社,也沒有較好的杜仲經紀人,農民銷售產品完全靠坐等一些個人和企業上門收購,數量和價格全部掌握在別人手中,十分被動。
對于本地杜仲加工企業而言,目前仍以杜仲葉的粗加工為主,主要生產杜仲茶、口服液等產品,由于缺少深加工項目和高科技生產線,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量十分有限。幾家規模較大的企業,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產品銷路難以打開,現有生產線難以開足馬力生產,自然也難以帶動生產原料的銷售。此外,目前我市杜仲加工以本地企業為主,外地企業、知名企業幾乎沒有,企業規模難以突破,發展實力制約其帶動作用。
目前,汝陽年產杜仲葉100萬公斤、杜仲皮80萬公斤,而杜仲加工企業根本無法消化這些產量,每年都有大量的杜仲葉自然脫落、腐爛,而杜仲皮更是沒有機會被采割。收益難以獲取,群眾積極性大減。
3 打破瓶頸 擴大規模
我市發展杜仲產業具有一定優勢:種植較早,種植面積相對穩定,群眾具有一定的種植經驗,樹齡較整齊、產量有保證等。如今正值國內杜仲產業大發展時期,我市杜仲產業如何走出低谷,再次煥發生機?專家表示,我市杜仲產業破繭成蝶要過四道坎:
一是利用好國家出臺促進杜仲產業的相關政策,扶持現有粗加工企業,加大杜仲加工產品宣傳力度,樹立品牌戰略。鼓勵現有企業擴大生產,研制新產品,提高經濟效益。杜仲保健品具有廣泛的社會需求,要通過大力宣傳、打響品牌、拓展渠道等增加銷售量,帶動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和科技研發力度。政府可采取優惠措施,吸引知名企業、有實力的企業進駐并參與杜仲產業發展。在加工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杜仲膠、杜仲油、杜仲花粉、杜仲口服液、杜仲膠囊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形成杜仲橡膠與杜仲生物醫藥、食品、保健品等綜合開發產業鏈,從而提升杜仲的科技價值與經濟效益,激發群眾種植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建立杜仲專業合作社,擴大和培養經紀人、銷售人員隊伍。充分發動經紀人作用,廣泛尋找杜仲產品出路,與外地深加工企業、大藥房等達成合作,采取主動,增加農民穩定收益。
四是改善生產經營模式,擴大種植規模。目前汝陽種植模式以聯產承包為主,成林面積只占總種植面積的一半左右。要想取得更大、更好的發展,可加快土地流轉,實行公司加農戶等生產模式,發展杜仲生產基地,從而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有利于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記者 石蘊璞
相關鏈接
杜仲原產中國,是傳統經濟林樹種,既是優質木材,也是上品中藥。此外,杜仲又是一種獨特的資源樹種,全橡膠木質外,各組織富含杜仲硬膠,其硬度、強度、耐磨度、耐酸堿腐蝕、高壓絕緣等方面性能顯著,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化工、醫療、體育等領域。
隨著人們的認識加深,杜仲已被引種到世界各地。國家對杜仲的種植十分重視,將其納入2011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鼓勵類產業,與天然橡膠并列。
目前新疆、甘肅以及省內的汝州、靈寶等杜仲種植基地已紛紛通過邀請專家調研,計劃在增加種植面積、優化產業經營模式、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延長完善產業鏈條等方面有所行動。 (石蘊璞)(原標題:洛陽杜仲,期待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