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莊孟莊,到處沙崗,糧食不夠,煮棗喝湯。”這是以前在新鄭流傳的順口溜,真實地道出了當時孟莊人的生存狀態。在遍地沙石,不長糧食只長棗樹的條件下,唯有那旺盛的棗林不受貧瘠土地的約束,年年為鄉親們送上甜蜜的果實,成為“救命果”。由于傳統種植技術水平比較低下,棗樹的產量不高,品種也不好,棗農能得到的錢也很少。偶爾的棗豐年,由于成熟時期集中,銷路不暢,又幾乎沒有加工能力,使得豐產而不豐收,曾出現過棗農含淚將爛棗倒掉的情況。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初級棗類加工才使得棗農生活逐步好轉,然而附加值較低的原材料加工賺錢極少,且風險較大。長途販運中天氣變化、道路不暢和瞬息萬變的市場因素等,依然困擾著紅棗產業鏈的發展。收購紅棗長途販運到深圳新鄭孟莊人石聚彬經常看報紙。1986年,他看到報紙上有這樣一條報道,“富裕起來的深圳人喜歡用紅棗煲湯調養身體”。他把這條消息從頭到尾看完,又仔細地研究了好幾遍。文章中介紹了紅棗營養保健功能,以及與其他食品等搭配時具有的功效,還提到了深圳市場上的紅棗價格,這讓石聚彬覺得眼前一亮,家鄉不就是紅棗的故鄉嗎?這些消息給他帶來了莫大的驚喜。
就在當年秋天,棗鄉紅棗掛滿枝頭,一派豐收的大好景象。石聚彬信心十足,東挪西湊準備現金幾千元,帶著收購來的6噸紅棗往深圳長途販運,在途中有很多問題讓他始料不及,特別是紅棗保鮮等都成了難題。雖然這次沒有賺到多少錢,但他得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鄉親們的希望打水漂第二年,石聚彬了解市場行情后,再次把家鄉的紅棗運到深圳。這一次,他順暢地賣掉了紅棗,賺取了第一桶金?2萬元。這對家鄉人來說可是一個天文數字,被當時很榮耀地稱為“萬元戶”。鄉親們也都向他表示贊賞,向他投來信任的目光,逢人便說他是“能人”。他為自己能得到鄉親們的信任倍感自豪,但同時他更清楚鄉親們對他寄予的殷切期望,他肩負著的是造福家鄉、致富一方的重任。
1988年,新鄭再次迎來了紅棗豐收年,鄉親們把收獲的紅棗交到石聚彬手上,相信他能讓紅棗在遙遠的南方找到市場。春節前夕,石聚彬帶著鄉親們的血汗和希望??20多噸大棗,踏上南下的征程。到達深圳后,石聚彬卻發現紅棗市場不是像他預料的那樣,商家們已紛紛搶占了商機,紅棗市場已經飽和,到處是積壓的紅棗。加上陰雨綿綿,紅棗漸漸發霉發爛,石聚彬不由心痛萬分。這一趟,他賠了5萬多元。石聚彬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鄉,下火車那一瞬間,他感覺無顏再見家鄉父老。始終放不下家鄉的紅棗在同學的幫助下,石聚彬籌集到了資金,接手了鄭州一家面臨倒閉的印刷廠。雖然印刷廠有所起色,但石聚彬仍然把目光盯在家鄉的紅棗上。于是,他邊干印刷邊研究紅棗。過去對紅棗的認識主要是充饑和作為水果食用的稀罕物品,而石聚彬則著手研究棗的歷史、種植、保鮮、營養、深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方面的知識。石聚彬經常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公布給周圍的人,并和他們互相探討各自的看法、見解,學習一些先進的耕作經驗、栽培新品種等。(原標題:小棗叩開新鄭棗鄉致富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