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南蘭考縣位于黃河中下游的豫東平原,由蘭封、考城二縣合并而成,隴海鐵路橫貫縣境,交通十分便利,適宜的氣候和特殊的沙壤黃土,非常適合泡桐樹的生長,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泡桐與農田間作,縱橫葉陌成網成林,進入蘭考縣境,就象進入了泡桐的世界。因此,人們稱蘭考縣為泡桐之鄉。 泡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速生用材樹種,目前,已發展到全國的23個省市自治區,栽種面積達三干多萬畝,植樹七億棵以上,其中河南蘭考、商丘等地方的農桐間作面積達二千五百多萬畝,約四億株,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蘭考種植泡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蘭陽續志》記載,在公元1522年當地農民就已零星地將泡桐種植于田邊地頭,村頭院落,道路兩旁,此后又發展成大面積的種植。泡桐具有耐酸堿性的特點。
而蘭考縣地處黃河故道,風、沙、鹽、堿、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泡桐正是適應了這種特有的自然環境,因此泡桐在蘭考生長的特別快。蘭考流傳的諺語就是:“要想富種桐樹,三年成擦,五年成梁,頭年一根桿,三年一棚傘,五年可鋸板”等說法,六十年代初,蘭考縣來了新的父母官焦裕祿,在蘭考廣種泡桐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把泡桐從田間地頭引進良田種植,搞農桐間作。焦裕祿同林業科研部門的人一起對泡桐的栽培技術、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桐間作的防護效果、經濟利益等進行了多方實驗,獲得了極大成功。
這一成果的取得,使蘭考縣近百萬畝良田普種桐樹,使風沙、鹽堿聞名的蘭考大地,變成了萬頃碧波,蘭考廣植泡桐,鎖住了風沙,改良了鹽堿地,調節了氣候,改變了黃河故道不毛之地的生態,使農民甩掉了人老數代的貧窮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國家林業部、商業部在全國推廣了蘭考的經驗,致此蘭考泡桐走出家門,成為社會的財富。現在全國有名的泡桐樹種有十幾種,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材質細、重量輕,抗潮性好,而蘭考泡桐更以質優而著稱于世,其色澤潔白,木材輕韌,結構均勻,有不翹不裂,耐腐耐磨,不易傳熱、不遭蟲蛀,易著漆、紋理美觀,便于雕刻、加工等優點,它是建筑裝飾、精美日用品、高檔家俱及各種機械、飛機模型的理想材料。日本民族素來喜歡桐木制品,把蘭考泡桐作為進口中國泡桐木材的唯一貨地,日本青年結婚為能得到一套桐木家俱而榮耀,可見日本對蘭考泡桐的獨好。
蘭考泡桐還具有優良的聲學特性,是制造樂器的好材料。《詩經》、《后漢書》中都有以桐為琴,“果有美音”的記載,現在許多樂器仍使用桐木制做,國際上還把蘭考泡桐木作為高級揚琴、古箏生產的最優質材料,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蘭考泡桐特性的進一步認識,使用范圍會越來越廣。蘭考泡桐不僅材質優良,其葉、花、果、皮都有較好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泡桐有消腫毒、治療手足浮腫和發落不生、發白染黑功效,現代研究認為還具有止咳、祛痰作用,其花果的提取物對呼吸道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有很強的抑殺作用,對治療慢性氣管炎效果明顯。
今日的蘭考已非昔日可比,建立了大小園藝場十九座,以桐促農獲得了農林雙豐收。以小麥、紅薯、玉米、大豆、花生為主的糧油作物不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還成了河南糧油外銷的要地之一。如今,他們還廣栽蘋果樹、桃樹、梨樹、葡萄等。(原標題:泡桐樹之鄉-河南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