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煙區煥發新活力—河南省襄城縣濃香型煙葉恢復性發展紀實
2012/7/25 15:05: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省襄城縣1913年開始種植烤煙,是全國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之一。該縣生產的濃香型煙葉香氣濃郁、質好、量足,回味醇和,勁頭適中,結構疏松,化學成分協調,燃燒性好,配伍性強,是濃香型烤煙的典型代表。
2005年,襄城縣針對煙葉種植出現較大滑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襄城縣烤煙生產三年恢復發展實施意見》,積極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如今,襄城濃香型煙葉基本實現恢復性發展,老煙區煥發出了新活力。
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激勵機制
2005年,襄城縣煙葉種植出現較大滑坡后,當地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襄城縣煙草產業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和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對全縣烤煙生產統一領導指揮。15個種煙鄉鎮也都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形成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
襄城縣煙草產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辦公會,聽取匯報,制定煙葉生產恢復性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煙葉產業領導小組合理調整煙葉生產布局,積極推進規模化種植,確立了煙葉生產向最適宜種煙鄉鎮轉移、向種植大村轉移、向種煙大戶轉移的基本思路。
襄城縣還專門設立煙葉生產專項基金、煙葉生產環節獎、煙葉種植年終綜合獎等一系列扶持獎勵措施。對成片煙田,襄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統一免費機耕起壟,定量供應煙草專用肥、地膜、防病治蟲農藥。對普通烤房改為立式密集烤房,縣局(分公司)每座供應供熱和自控設備各一套,新建密集型烤房每座補貼2.1 萬元。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保障體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激勵機制,為襄城縣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實現煙葉生產恢復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完善保障體系 夯實生產基礎
按照“宜糧則糧、宜煙則煙”的原則,襄城縣按轄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全縣劃定基本煙田25萬畝,并以村為單元劃區定界,逐塊編碼登記,造冊建檔。通過以法定程、契約合同或村民自治的形式,建立了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確保基本煙田休養生息,提高土地承載能力。
圍繞25萬畝基本煙田,襄城縣局(分公司)對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規劃做到了三個結合:與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規劃相結合,與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目標要求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自2005年以來,全縣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特征,共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111個,煙區生產條件大大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提高。
襄城縣還建立了煙葉生產風險救助基金。基金由縣財政部門每畝補貼12元、煙草公司承擔9.6元、煙農交納2.4元的辦法建立,積累滾動使用。對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病蟲害的煙田,由政府、煙草公司、保險公司、煙農代表組成理賠小組,現場勘察損失大小,每畝最高可賠付500元。
此外,襄城縣局(分公司)與氣象部門協調配合,建立了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體系。截至目前,已累計實施防雹增雨作業31次,累計作業面積120多萬畝,減少干旱和冰雹災害造成的損失3200多萬元。
創新生產模式 探索集約經營
在襄城縣各鄉鎮,農村土地流轉中心為農民提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并及時發布土地流轉信息,進行合同管理,調解糾紛,建立土地流轉檔案。這是該縣為推進土地合理流轉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襄城縣煙田向煙葉生產農場主和種煙大戶集中,主要有兩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類型,分別是:本村種煙大戶自行協商租賃本村農戶土地種煙,雙方約定每畝租金后向鄉鎮農村土地流轉中心提出書面申請,簽訂土地承包使用權流轉合同;村委會集體租賃,與農戶商定每畝租金,把租金分別付給各租戶,同時向鄉鎮農村土地流轉中心提供書面申請,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然后,平價轉租給農場主、種煙大戶。
各鄉鎮還有民間組建的勞動服務中介公司,登記在冊的務工人員有 300~500名。農場主、種煙大戶需要用工時,只需打一個電話,中介公司就會把臨時工帶到田間地頭。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和煙草行業有關專家、教授考察論證認為,這種煙葉生產組織管理新模式,改變了襄城多年來千家萬戶種煙、千家萬戶烤煙、千家萬戶賣煙的生產方式;易于穩定煙葉種植面積、推廣普及先進技術、實現機械化作業。
目前,該縣已建立煙葉生產農場158個,種植面積2.5萬畝,占全縣種煙總面積的22.7%;發展20畝以上的種煙大戶1497戶,種煙面積3.6萬畝,占全縣種煙總面積的32.7%。
強化科技支撐 提高服務水平
襄城縣狠抓先進適用煙葉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提高科學技術在煙葉生產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對煙農的服務水平。
縣里建有烤煙生產技術研究推廣中心,鄉鎮有烤煙生產技術輔導站,村設烤煙生產技術輔導小組。如今,全縣上下形成協調配套的科技推廣普及服務網絡。同時,該縣聘請煙草專家組成智囊團,以卷煙工業需求為導向,以縣煙草研究所為基地,解決良種、施肥、植保等技術難題。
在煙葉采收季節,技術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采煙前,先采幾片成熟度不同的葉片,統一煙農眼光,再組織煙農采煙。“三段式”烘烤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有效提高了烘烤質量。
襄城縣局(分公司)還創新服務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為煙農技術信息服務平臺。他們推行“四電合一”(電話、手機、電視、電腦)工程,建立健全煙農信息服務體系。通過與當地電信部門合作,利用煙草VPN網,將裝有座機、持有手機煙農的電話號碼登記在冊,以語音服務、短信服務的形式,將天氣預報、生產收購政策、每個生產環節技術要點及時轉發給煙農。
實現科學分工 打造職業煙農
襄城縣局(分公司)以村為單位,投資建育苗大棚群,有償承包給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育苗專業戶經營,雙方民主協商,約定承包年限和育苗數量,對煙農實行商品化供苗。
由村新建、改建密集型烤房,聘請有經驗、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煙農為烘烤專業戶。烘烤專業戶主與村委會簽訂烘烤設施使用管理合同,與煙農簽訂鮮煙葉調制加工服務合同,收取定額烘烤費。
產前,鄉鎮煙站組織機耕隊,對農戶煙田統一機耕起壟;煙葉生產物資供應隊,以“套餐”的形式,將生產物資直接配送到戶;產中,大田管理專業隊,統一規范移栽,統一中耕鋤草培土,統一打頂抹杈;植保專業隊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采收系編煙專業隊堅持煙葉成熟統一采收、編煙裝炕;分級專業隊登門入戶初檢,指導煙農合理分級。
此外,襄城縣局(分公司)積極開展縣、鄉鎮、村三級技術培訓,選送技術員到大專院校深造,開辦農函大煙草專業班,舉辦農民夜校,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近年來,全縣累計培訓煙草職工3200人次,鄉鎮村技術骨干6500人次,煙農32.8萬人次,有86人獲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資格,1200 名煙農獲技術員職稱。一支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干部和煙農隊伍正茁壯成長。
新聞背景
河南省襄城縣所產濃香型煙葉,曾被用作美國“駱駝”牌卷煙主料煙。襄城縣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弗吉尼亞”。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襄城縣烤煙生產得以快速發展。1953年,該縣煙葉總產量分別占全省、全國煙葉總產量的16%和6%。
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到襄城縣煙區視察時稱贊說: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襄城縣煙葉生產快速發展,全縣煙葉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到上世紀90年代,煙葉種植面積今年穩定在15萬畝左右,年收購煙葉40萬擔。
進入21世紀,襄城縣煙葉生產出現較大滑坡,2005年煙葉種植面積下降到7萬畝。
2005年底,襄城縣委、縣政府,襄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制定出臺《襄城縣烤煙生產三年恢復發展實施意見》,積極發展現代煙草農業。2008年,該縣煙葉種植面積上升到11萬畝,煙農收益2.36億元,煙葉生產得到恢復性發展。(劉彩望、蘇新宏)(原標題:老煙區煥發新活力—河南省襄城縣濃香型煙葉恢復性發展紀實)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東方煙草報 原文時間: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