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 溫書功)9月10日,23頭紅牛在郟縣堂街鎮小謝莊村做了4個月的“客人”后,扭動著肥胖的身軀,被村民送到了郟縣強強牛肉公司。第二天,來自四面八方的30頭“架子牛”,走進了小謝莊成了“座上客”。
把牛當“客”待這一新鮮做法始于郟縣薛店鎮。他們把牛集中在一個幽靜的小區強化育肥。牛在這里不僅住得好而且吃得精,“生活費”一天得十四五元,老百姓稱之為“牛公館”。從2000年至今,郟縣出現了27家這樣的養牛園區,年出欄育肥紅牛6萬多頭。
在郟縣薛店鎮宋溝村宋向軍的“牛公館”里,記者看到:屋內有電燈,窗上有紗網,有的屋里還裝了電風扇。據宋向軍介紹,他們一般買一齡左右的“架子牛”,牛買回來后,先要洗澡、驅蟲、健胃,然后逐一檢查其營養狀況,缺什么補什么。茨芭鄉東姚莊村的養牛大戶姚鐵鉗說:“現在養牛跟照料嬰兒似的,每天要三番五次地給牛梳身子、撓癢癢,侍弄得牛悠悠地甩著尾巴,舒服得不得了!”牛在“公館”里一天一個樣,在這里住上三四個月就能出欄,除去投入,一頭能凈賺 600元左右。(原標題:郟縣紅牛住進“牛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