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關于山陽城遺址

2012/3/13 18:07:27 點擊數: 【字體:


    景觀特點
       
     現存的山陽城古城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缺東南角。北城墻長1850米,破壞嚴重,有斷有續;東城墻長1350米;西城墻長1000米,除自然風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墻中間大部分已無痕跡。城墻周長為5000米,有9門(北5門、西2門、東1門、南1門)的痕跡。城墻寬14-35米,殘墻高4-6米,為夯筑而成。城墻斷面夯土層明顯,每層厚10-15厘米,厚薄均勻。城東北有漢獻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發現有漢代的完整瓦當與碎瓦片等遺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鋪的地面,在城墻上多次揀到過銅鏃,在城的附近還發現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頭骨,在城外馬作墓群區曾經出土過刻有"山陽"銘文的陶器。城內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稱千佛殿),城北的墻北村有石巖寺(下院)等名寺古剎。現寺院的古建筑雖已無存,但還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農廟碑"等文物。 從有關文獻資料及城墻遺址的夯土層看,山陽城為漢代所筑。建筑雄偉,結構合理,城墻堅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規模、市區規劃等方面的實物例證.

    歷史文化
關于山陽城遺址
 
    山陽城遺址
       
    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從漢代到東魏一直為山陽縣治所在的古城墻遺址.“山陽”銘文陶罐,是1987年西漢晚期墓葬出土的只有19厘米高的小陶罐;“山陽萬年”陶罐也只有31厘米高,為泥質灰陶,平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為西漢早期器物。山陽城遺址是東漢末年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廢帝后封“山陽公”的地方。《后漢書》記載: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山陽城里住過“皇帝”,并允許劉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祭祀天地宗廟,并在此居住了14年,死后葬于距山陽城不遠的古漢山。山陽城是當時一座重要的城邑。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是當時歷史社會的見證,可以通過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不同組合或有文字的器物的出土等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的社會面貌與社會現象,特別是帶有銘文的器物的出土,可以對史書記載進行補充,更正與糾正史書記載的錯誤,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實物資料。“山陽”、“山陽萬年”銘文陶罐的出土,印證了史書記載有關“山陽城”遺址的文獻材料。

    山陽城起源
       
    據《后漢書.君國志》載:"周文王子蔡叔監殷,食邑于河內,山陽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記》載:"秦時,長信侯于山陽之地居之"。《三國志》也記有"東漢末年,曹丕稱帝,貶漢獻帝劉協于山陽城","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城墻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缺東南角。北城墻長1850米,破壞嚴重,有斷有續;東城墻長1350米;西城墻長1000米,除自然風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墻中間大部分已無痕跡。城墻周長為5000米,有9門(北5門、西2門、東1門、南1門)的痕跡。城墻寬14-35米,殘墻高4-6米,為夯筑而成。城墻斷面夯土層明顯,每層厚10-15厘米,厚薄均勻。城東北有漢獻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發現有漢代的完整瓦當與碎瓦片等遺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鋪的地面,在城墻上多次揀到過銅鏃,在城的附近還發現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頭骨,在城外馬作墓群區曾經出土過刻有"山陽"銘文的陶器。城內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稱千佛殿),城北的墻北村有石巖寺(下院)等名寺古剎。現寺院的古建筑雖已無存,但還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農廟碑"等文物。 從有關文獻資料及城墻遺址的夯土層看,山陽城為漢代所筑。建筑雄偉,結構合理,城墻堅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規模、市區規劃等方面的實物例證。(原標題:山陽城遺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