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陳謨林:為了紅棗的豐收

2014/1/8 10:09:07 點擊數: 【字體:

陳謨林:為了紅棗的豐收


    陳謨林,男,1966年9月出生,碩士,高級工程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先后擔任新鄭市紅棗科學研究院技術推廣站站長、科研開發中心副主任、栽培研究室主任、植保研究室主任等職,被譽為“新鄭棗樹栽培技藝及砑棗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任新鄭市紅棗科學研究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陳謨林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新鄭市棗樹科學研究所(棗科院前身)從事棗樹科研與技術推廣工作.1988年定為技術員,1992年被評為助理工程師,1993年8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國佐賀縣果樹試驗場落葉果樹實驗室研修,1995年破格晉升為工程師,2008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共參加完成棗樹科研項目十項,其中“棗縮果病及防治技術研究”“氧氰乳油研究”“棗歸圃育苗生物學原理及應用研究”“稀土在棗樹上生理效應研究”“棗樹主要害蟲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中華棗文化研究”等六項均獲省地級科技進步獎,尤其是由本人主持的“棗樹焦葉病及防治技術研究”獲九四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其間,共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余篇。作為副主編同國內棗樹專家學者共同編著并正式出版了《中國棗樹學概論》,《棗樹病蟲害防治》,《棗樹實用新技術》等棗樹叢書三冊。又合作編篡出版了《中華棗文化大觀》、《灰棗高產栽培》等棗樹專著,并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河南省青年星火帶頭人”、“鄭州市青年優秀科技人才”、“鄭州市優秀青年專家”、“新鄭市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等稱號,2005年12月榮獲“河南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

    立足科研   勇于攻關

    棗樹科研是艱辛的,但卻充滿著探索的樂趣。初到棗科所,陳謨林只是一名助手、試驗員,跟主持課題的指導老師研究棗縮果病。他大膽地提出連專家們都想不到的新思路、新見解,令大家刮目相看。所里派陳謨林去北京中國科學院取棗縮果病菌種,回新鄭作接種試驗。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當天去當天回,近二十五小時他就從北京到新鄭跑了一個往返。當時正值大中專學生返校,火車上擠得只要有個站的地方就不錯了。等他把菌種交到主持人,自己才發現雙腿由于久站而出現嚴重浮腫。大家都勸他好好休息,可陳謨林執拗地參加了接種試驗,不肯放過這一學習的機會。

    漸漸地,陳謨林已成為科研戰線的一員強將。在棗樹焦葉病的課題中,還不到三十歲的陳謨林已是第一主持人了,主筆撰寫課題總體方案,組織兩省三市十多個單位科技人員攻關。他不分晝夜寒暑,在棗林實驗室之間穿梭,同國內高水平專家一起,從事棗樹焦葉病原菌分離、生化分析、電子顯微鏡觀察工作。為了保證科研進度,他的工作日程沒有休息日。當時,市棗科所在孟莊鎮,距他縣城的家僅二十五公里,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經常是在單位、實驗室、試驗場一待就是一兩個月。所幸妻子理解他對棗樹科研的那份執著,默默承擔著一切家務,為他解除后了顧之憂。

    棗樹的兩個老大難病害,終于在課題組專家協同下,預期完成了攻關項目,并順利通過了原林業部河南省科委聯合主持的技術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兩項科研成果,分別填補了我國棗樹病害防治的兩項空白。這兩項成果不僅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而且解決了棗樹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因此,雙雙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棗樹主要害蟲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中,棗龜蠟介殼蟲無公害防治成了難題,陳謨林為了找到既不污染環境、無殘留,防效又好的藥劑,徹夜查閱資料,拜訪有關專家,做了數十種藥劑篩選試驗,終于發現15%蓖麻油選鹽堿乳油對此害蟲療效甚佳,且對棗花、果沒有副作用,填補了棗龜蠟介殼蟲無公害防治的空白,為“棗樹主要害蟲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順利通過省級技術鑒定奠定了基礎,最終獲1999年河南省星火三等獎。陳謨林主持的“新墾易生物有機肥在棗樹上應用研究”主要利用生物有機菌酶肥和棗樹生理必需的活性物質相結合,開發出棗樹專用葉面肥,并探明了棗樹噴施“新墾易”后作用機理,從而為使用新墾易提高棗樹坐果率、減輕生理落果、增加單果重找到了理論依據,棗樹在花期、生理落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新墾易后,鮮棗含糖量可提高2-3%,平均增產15%以上,該項目于2006年獲鄭州市科技進部三等獎。參加完成的“中華棗文化研究”是國內首例系統研究棗文化的軟科學成果,2004年通過技術鑒定。主持完成“新鄭紅1號”灰棗新品種選育,選育出了個大均勻、商品性高、口感好、適應性強、優質豐產的“新鄭紅1號”,是目前最優的制干、鮮食兼用品種,推廣面積達三萬畝以上,于 2007年元月通過河南省林木品種委員會審定。

    立足生產      狠抓推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推廣是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主要手段,在科研的同時,積極投身技術推廣工作,并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完善科研的不足。新鄭棗區擁有棗樹面積十八萬畝,涉及有新鄭八個鄉鎮,中牟兩個鄉鎮及鄭州一個區,通過技術承包、現場咨詢、印發資料、技術培訓、送藥下鄉的活動,利用廣播、電視講座、墻報簡報、現場培訓等各種形式,把棗樹管理新技術傳授到千家萬戶,使科研新成果、新技術得到廣泛普及,有效解決了科技轉化、技術棚架問題。同時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并再次進行攻關,直至問題完善解決,棗縮果病防治一直是新鄭乃至全國各大棗區棗樹生產的一大難題,雖然該項目研究已獲獎勵,各地對該病也均有研究報道,但防止效果均不理想,任現職以來一直在生產第一線從事該病防治研究與推廣,市場上找不到針對該病的理想殺菌劑,陳謨林就從植株抗病機理方面入手,篩選對該病具有抑制作用有效制劑加以改進,反復試驗配方,最終研制出對該病具有強抑制作用的制劑——棗豐寶,通過與有效殺菌劑結合進行的正交試驗結果看,該病防效可達95%以上,通過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新鄭大棗品質,促使新鄭大棗生產得以良性發展。隨著大氣污染嚴重、棗樹生產中激素濫用,棗樹正常的生理生長條件受到了一定破壞,造成內源激素嚴重失調,出現了座果不良、落果嚴重、果實畸形、病害泛濫等現象,在花期花而無蜜、花盤干燥,就是內源激素失調的具體表現之一,嚴重制約了大棗生產的良性發展。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十數年如一日在棗樹生產季節穿梭于棗林間,拜訪有經驗棗農、觀察棗樹器官發育情況,尋找根源,試驗藥劑,最終研制出了棗樹專用內源激素平衡調節劑——防落抗縮寧。2005年孟莊鎮常口村常九林在其承包棗樹上應用該調節劑,在80%棗農戶嚴重減產年份下,所承包棗樹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繼續使用,年產又超過2005年。

    1998年陳謨林負責新鄭孟莊鎮六萬畝大棗技術承包,帶領有關技術人員發放技術資料五千余份,召開大小技術培訓會五十余場次,致使1998、1999、2000年孟莊鎮大棗產量連續三年遞增20%創歷史新高。2000年以來,新鄭乃至全國受山東影響掀起了沾化冬棗熱,發展冬棗極為迅猛,但技術力量卻極為薄弱。沾化冬棗雖然以其晚熟、鮮食口感上乘,獨領鮮食品種之冠,但技術含量及栽培措施較為繁瑣,尤其異地栽培,氣候、地理條件同冬棗原產地山東均有差異,技術環節稍有差錯,就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新鄭栽植農戶近幾年就在這方面在了大跟頭,冬棗發展勢頭停止,有的農戶已失去信心開始毀樹換接其他品種。在對沾化冬棗研究基礎上,自2005年對新鄭境內的機場冬棗園、裴大戶寨冬棗園進行了技術扶持,機場冬棗園十畝地獲利近六萬元,2006年裴大戶寨二十畝地獲利十五萬元,于2006年十月又接手了新鄭八千鄉梅合村百余畝冬棗基地技術管理任務,通過科學管理,掛果良好,長勢喜人,受到周圍群眾一致贊譽,從此打破了冬棗不適應新鄭栽培的謠傳,為冬棗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也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作為新鄭紅棗管理協會常務理事,具體負責技術推廣與會員培訓,除了定期不定期對會員進行新技術培訓、為周圍棗農提供服務外,還提倡并帶領他們走出新鄭,服務外地大棗生,不僅使他們技術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自身收入,也促進了當地棗產業發展,為科技推廣培養了一批生活在棗農中間的、不拿工資的技術隊伍。

    隨著中西部大開發的強勁勢頭,近幾年,不但新鄭灰棗在新疆得到了迅猛發展,新鄭境內以好想你為龍頭的棗加工企業也獨領風騷,成為中國棗制品加工行業排頭兵。而隨之而來的因技術力量欠缺,棗農為追求產量,忽略品質的管理弊端漸漸顯露出來,看著一顆顆紅艷艷的大棗,望著一排排林立的加工廠房及先進的棗加工設備,陳謨林又開始了新的思考……【原標題:為了紅棗的豐收  新鄭市第七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陳謨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鄭市人才工作網 2011-12-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