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王寺的由來
大法王寺創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少林寺早424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
《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夜夢金人”,于是派遣使臣前往西域。使臣在西域大月氏國遇見正準備前往東土傳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請他們帶著佛經來到洛陽,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端。據傳,漢明帝起初將攝摩騰和竺法蘭安置在鴻臚寺,但是翻譯佛經不宜久居鬧市。一天,兩位高僧舉目東望,見東南方有高山聳峙,煙云出岫,于是奏請明帝,在嵩山太室山玉柱峰下,另建譯經弘法的菩提道場,漢明帝賜名“大法王寺”。
專家論證佛舍利塔
對一座佛教寺廟來說,供奉有佛舍利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那么,大法王寺中是否供奉過佛舍利?史料記載:隋文帝仁壽二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據《隋書》記載,隋文帝出生于陜西般若寺,幼時受尼姑撫養。因此,隋文帝對佛教一直抱有感恩之心。君臨天下后,傳說有天竺沙門向隋文帝贈送了一包佛骨舍利,隋文帝下詔分送全國30州建立舍利塔供奉。顯然,大法王寺也正是在那個時刻建立了舍利塔。
學者們把目光投向大法王寺現存的6座寶塔,其中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元塔和清塔各一座,還有4座塔找不到任何文字記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古塔,矗立在大法王寺北面山坡上,堪稱大法王寺的標志性建筑。學者們習慣性稱其為一號塔。一號塔通體簡約,沒有飾物。這個特點似乎與大唐氣象極不協調,相反正契合隋文帝時代崇尚節儉的時代風格,它是現在保存完整的唯一的隋代舍利塔。
玉棺帶來重重疑問
1963年,河南省文物部門對大法王寺塔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清理出土了銅器、瓷器等20余件文物。
2000年5月的一天,考古隊員又在地宮內發現了一件珍貴的文物,是一個古代侍女形象的玉石盒,做工精美,人首鳥身,頭梳高髻,作吹簫狀。起初,人們不清楚它是何種器物,有何用途。經過查閱佛教經典,終于弄清這個玉石盒叫做“迦陵頻伽盒”。它的用途除了作為供奉佛舍利的玉棺別無二用。
迦陵頻伽盒的出現,印證了大法王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建造的最早佛寺之一的輝煌。然而,迦陵頻伽盒的發現位置,處于坐化高僧包骨像的正前方。為什么會在高僧塔的地宮中出現這樣的佛教圣物?這位高僧是誰?疑問待解。
墓碑碑文意義重大
至今令學者們感到奇怪的是二號塔及其附近的另兩座墓塔塔身上的塔銘全部消失了。從痕跡上看,明顯是人為。正當人們疑惑之時,一塊神秘墓碑的出現似乎解開了這個謎。碑文大意是講在會昌法難之際,為了保護佛骨圣物,兩位高僧將其移藏于二號地宮,為防后人遺忘而立此碑文。
會昌法難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公元9世紀,唐武宗于會昌年間實行滅佛政策,在全國拆毀寺廟和佛像,僧尼全部還俗,不從者捕殺。法難之后,關于大法王寺的記載再不見提到舍利,人們推測,很可能大法王寺舍利塔供奉的舍利也毀于那次劫難。
千年古寺迎來輝煌在會昌法難之后,大法王寺陷入了長期的衰落期。寺里一片荒蕪,人們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然而近年間,大法王寺逐漸恢復了生機,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大法王寺現任方丈釋延佛。釋延佛,俗名尚連福,河南登封馬莊村人,原為登封市電業局職工。1977年3月,他于一次高空作業時不慎摔下,高位截癱。受母親影響,他皈依佛門,立志弘揚佛法。1984年拜少林寺禪師永山和尚門下,得賜法名“釋延佛”。
雖然身有殘疾,釋延佛以一顆虔誠之心,堅持修行不輟。釋延佛在弟子的幫助下,以古代高僧為楷模,長年住在篙山之上,參禪打坐,這種狀況持續了整整10年。1987年陰歷7月30日,地藏菩薩圣誕日,釋延佛入住大法王寺,開始了大法王寺的復興之路。
釋延佛歷盡千辛萬苦,廣種善緣,贏得海內外的支持,化得資金1.2億元,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神奇地恢復并擴建了大法王寺。他恢復寺院面積6萬多平方米,重修殿堂5000多平方米,修復雕塑像47尊。1996年,釋延佛禪師榮升為新中國成立后大法王寺第一任方丈。舍利塔的考證,地宮內佛教圣物的再現人世,還有德高望重的大師不懈地努力,一切預示著大法王寺這座千年古剎即將迎來輝煌的重生。(《中國電視報》6.3)【原標題:大法王寺:引領中國佛教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