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是很多老鄭州人生活和精神上都無法繞開的地方。千百年來,一尊尊城隍塑像,寄托著人們對這個正義化身的神靈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香煙繚繞,隨風散去。煙霧中,胡大爺的視線盡頭,是挺拔俊朗的戲樓。戲樓兩側的石柱上鐫刻著的“傳出幽明報應彰天道,演來生死輪回醒世人”楹聯,讓多少人陷入沉思。
城隍 城和隍
先有城,后有城隍。鄭州也概莫能外。
城隍原本不是神,從字面上看,城是城墻,隍是沒有水的城壕。
古代人,把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而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就是一城之主。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處長宋秀蘭在《鄭州城隍廟》書中寫道,每個城市供奉的城隍神也不一樣,多為廉吏或品行正直之官員。鄭州的城隍,是為救劉邦而死的大將紀信。
楚漢爭霸時,漢王劉邦被項羽大軍圍在滎陽邙山一帶,紀信毅然請命扮作劉邦。最后,劉邦得救,而紀信卻被項羽活活燒死。
明時,太祖朱元璋對城隍廟神極為推崇,下令京城和各府、州、縣都要建廟供奉本地的城隍,并給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那時,全國共建了1472所城隍廟。
人們為紀念忠心救主的紀信,推崇他為鄭州城隍爺。皇帝敕封鄭州城隍為“靈佑侯”,并建廟祈祀,所以又稱“城隍靈佑侯廟”。
據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四年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知州劉汝、隆慶四年知州李時選均重修城隍廟。到了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也多次重修。
從1984至2004年的20年間,當地政府對鄭州城隍廟也進行了多次保護維修。
現在的城隍廟,坐北朝南,面積近4000平方米,由中軸線上的大門、儀門、戲樓、大殿、后寢宮組成。建筑形式有懸山、硬山、歇山、卷棚高臺樓閣等,幾乎涵蓋了我國常見古建筑的所有特點。
神秘老戲樓
置身于城隍廟內,一種久遠而又獨特的氣息撲面而來。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商城遺址保護部主任湯麗萍說,鄭州城隍廟中軸線上的建筑,都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這些建筑中,尤以戲樓和大殿最為珍貴。
眼前的戲樓,高約15米,主樓居中,左右邊樓與主樓相輔,飛檐斗拱,華美精致,氣勢非凡,在國內較為罕見。
戲樓基座為青磚砌成,基座四周由漢白玉欄桿環繞,欄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基座上是歇山式樓閣,上下錯落,翼角重疊,紅色木柱撐起的樓頂和層檐頂面,雕梁畫棟。
更為巧妙的是,這座戲樓和其他敞開式的戲樓不同,基座前后有門,如果大門關閉,則無人能進入戲樓。此時的戲樓,成了一個神秘的世界。
如今的戲樓,早已戲罷臺空,風聲過后,叮當作響的銅鈴像,是戲樓對曾經擁有過的輝煌時光的訴說。
灰磚綠瓦、朱漆門窗的大殿,是城隍廟的核心建筑。遠遠望去,飛檐高挑,巍然凌空。
城隍廟內原有不少碑刻,現僅存有明初鄭州同知張大猷草書的《福贊》碑刻,字體圓潤含蓄,輕靈秀逸。
鄭州城隍廟獨具風韻的戲樓、莊嚴堂皇的拜殿,以及精細華美的磚雕、巧奪天工的木雕、彩畫等,都彌漫著無與倫比的藝術光華。
早在50年前,鄭州城隍廟就被公布為“省保”單位。
電影《淚灑相思地》、《我愛我爹》,電視劇《黃河東流去》都在這里拍攝。戲曲電影《我愛我爹》中的戲樓,就是這座戲樓。
民俗民藝
昔日,城隍廟曾維系著幾十代人的情趣逸樂,至今仍留給人們綿長而溫暖的記憶。
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城隍爺生日時,廟會最盛,會期可達20天。人們在戲樓為城隍唱大戲,希望能保佑全城平安。臺上古樂喧天,絲弦陣陣,臺下聽者或坐或立,如癡如醉。
那時,進入城隍廟,就像進入陰曹地府,廟里到處是兇神惡鬼,陰森可怕。它暗示人們,要積德行善,莫做壞事。否則,死后到了陰間,也要受到閻王爺的審判。
今日的城隍廟會,已不再是昔日的“鬼文化”廟會。
在胡大爺的記憶中,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城隍廟會依然興盛,四方百姓來此焚香祈福。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民間工藝品、風味小吃都匯聚于此。
20世紀80年代以后,沉寂了多年的傳統廟會也得到了恢復,并且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
除了戲曲、陳列展覽、民間工藝制作之外,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
尤其是2003年2月,鄭州市舉辦了首屆鄭州城隍廟民俗文化旅游節,吸引了不少海內外的游客。
近幾年,鄭州在傳統廟會的基礎上,連續舉辦了“鄭州城隍廟新春文化廟會”活動,展示了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2013年的文化廟會,除了河南地方戲演唱、秧歌隊、盤鼓隊、嗩吶吹奏等傳統表演項目外,新增添了四川變臉、龍獅舞、高蹺隊、小丑魔術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