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7時48分,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后的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河南再次讓世界矚目,讓國人驕傲!
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鄭州登封,因而這里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里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里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里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筑,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它們都與中國“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發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
據悉,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岳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筑,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
觀星臺(圖片來源:新華網)
觀星臺: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建筑。測景臺創立于西周(約公元前1037年),周公為測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舊制改建成了石圭。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并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年。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學、宗教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產物。
嵩岳寺塔 (圖片來源:新華網)
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筑。嵩岳寺塔是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傳播而確保并擴大其影響力的建筑實物見證。
少林寺塔林 (圖片來源:新華網)
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少林寺初祖庵:少林寺初祖庵建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其建筑是現存的宋代磚木建筑罕見精品,更是中國第一部建筑寶典——宋代由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頒布后最初的珍貴實證。她也以紀念中國禪宗開山祖達摩而成為廣受注目的宗教圣殿。
少林寺常住院:少林寺常住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內現存明、清建筑30余座,每座建筑都承載著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五百羅漢朝毗盧、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畫以及現存的數百品碑碣等文物都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創新與發展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少林寺建筑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見證了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的傳播,加強、鞏固其影響力,并由此形成了中國最大的禪宗教派。
會善寺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會善寺:會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寺內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筑9座,是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和尚的出家修行之所,現存元代建筑是當時(公元1279-1368年)最典型和珍貴的代表作。會善寺是佛教參與天文活動、參與中國古代宇宙觀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與“天地之中”觀念代表人物的見證。
嵩陽書院 (圖片來源:新華網)
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宋代(公元960-1279年) 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是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規劃布局和實物留存獨具特色,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嵩陽書院作為中華文明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儒學中理學的開創地,因公認的“天地之中”理念而落腳于嵩山地區。
漢三闕 (圖片來源:新華網)
啟母闕: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于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漢三闕上的馬戲、蹴鞠、夏禹化熊、啟母化石、幻術、斗雞等畫面,以及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漢代藝術風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筑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漢三闕是建于“天地之中”的古代都城選址登封地區的遺跡證明,證實了早期對 “天地之中”的信仰。
中岳廟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岳廟:中岳廟至遲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筑多復建于明清,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筑群。廟內的秦漢古柏、北魏碑刻、宋代鐵人等真實反映了道教文化發展的悠久歷程和豐富內涵。中岳廟見證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