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泥人劉源起于漢代,當時嵩山附近的道觀、廟堂興起,促進了泥人的需求和發展,那時候嵩山捏泥人的手藝在全國已經是小有名氣。而“泥人劉”的名聲大振卻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泥人劉的創始人劉文宗因為家境貧寒,便四處為人捏泥像謀求生計,因為手藝超群被鄉里鄉親傳為佳話。后來劉文宗將手藝傳給兒子劉章,劉章不僅為百姓捏泥像,還為寺廟塑像,“泥人劉”的手藝與名聲,成為民間藝術的代表,發展至今,被列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泥人劉的手藝自古傳下來都是自傳自己家的后代不傳外人,此“泥人劉”傳人并非是劉文宗的后人。但是由于自小喜歡捏泥人,十幾歲時他四處尋找泥人劉的后人,拜師學藝,終于在很多年之后,他捏泥成名,成了泥人劉現代傳人的代表人物。他面前擺放著你所看到的成龍的大鼻子、李詠的長臉和卷發、還有拉二胡老大爺陶醉的表情、背柴的老婆婆臉上層層的褶子和嘴里僅剩的兩顆老牙,這些人像如此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你未曾看到的馬三立、葛優等,也都請他捏過泥像。為了將泥人劉的手藝傳播和傳承,他參加各地的比賽和廟會,拿了諸多獎項,也通過這種方式讓很多外國人了解和喜歡這種民間藝術和文化。
等著“泥人劉”為自己捏泥像的顧客就站在旁邊,自顧自地東張西望,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和自己形神俱似的泥像就全部完成,顧客感嘆自己這一百塊錢花得值。可就是這么值的手藝卻沒人能夠繼承。劉永占的故鄉登封東金店鄉鄧堂村本身就以捏泥人出名,但是從事泥塑的老藝人越來越少,嵩山現在只有劉永占一人支撐和繼續著這份事業。
不僅是“泥人劉”,就連前面提到的面人等老手藝,也都已有瀕臨失傳的危機。年輕一代所崇尚的文化沒有這種老手藝的立足之地。我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將這些文化一直延續下來的人,卻是打從骨子里熱愛和崇拜著老祖宗傳下來的藝術。這種堅持與執著才是老手藝生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