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色蒼茫里推開那扇柴扉,一剎那間的心靈激蕩,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一人多高的木架上,擺滿了神態各異的泥塑,古拙的、溫厚的、泥土的人物呼喊著、奔涌著,撲面向我們而來。甚至一開始我們的眼球和思想都不能轉動,然后就不由自主地跟隨它們進入了鄉村、故土、童年、父母……以及很多很多透視生命本源的地方。
這是一個農民手指之間的藝術世界。在王忠富的手中,我們腳下卑賤而沉默的泥土突然有了言語,有了動作,有了和觀賞者們眼神的溝通、心靈的意會,也就從此有了生命。
正在趕路的老農,腳蹬大雨鞋,腋夾油布傘,下巴稍稍揚起,緊抿的嘴唇充滿剛毅,似乎有雨后的風吹在身上,那對襟的大襖上分明有風的方向;這一對老夫妻是去趕集吧,丈夫在前面弓著腰拉車上坡,滿滿一車柴火上還放著蓋了碎花布的小筐,妻子吃力地推著架子車,臉都貼在了柴火上,因為用力,兩人手上鼓出一根根的筋絡……看王忠富的作品,很夸張,很質樸,人物的手、腳、嘴等部位不成比例。作者似乎有意在強調,這些世世代代土中取食的農民們,依靠的、運用的、張揚的,正是這粗糙的手足、咧開的大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夸張,觀賞者才在巨大的視覺沖擊下感到震撼和省悟。
二
王忠富今年38歲,河南省魯山縣東關南街農民,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卻又能從泥土里玩出藝術、玩出門道,讓我們不禁對他的成長經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忠富生于魯山縣讓河鄉老莊村,從小就喜歡畫畫。買不起紙筆顏料,他就拿樹枝在地上畫來畫去,漸漸地有點像模像樣起來。等中學畢業后,王忠富去縣城打工,偶然得知文化館要辦一個業余美術學習班,就高高興興地報名參加。3個月的時間雖然短暫,卻讓王忠富窺到了美術的門徑,從那時起,他才知道了什么叫透視,什么叫結構和比例。學習班結束了,王忠富從此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他對教學用的石膏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自己試著用石膏搞雕塑。因為沒經驗,沒技術,剛搞出來的東西都是平面的,缺少立體感。王忠富去商店仔細觀察塑料服裝模特兒的輪廓結構,又買來一個醫用針灸橡皮人像認真揣摩。1983年,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畫展、雕塑展,他還買來《羅丹雕塑論》等書籍充實自己。慢慢地,他雕塑出來的人物形象有點味道了。
復員回鄉后,王忠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梁洼鎮的土質很細很黏,非常適合搞泥塑,就試著琢磨起來。經過數月的分析研究,他終于創作出了自己的泥塑作品。一開始,人物形象都是取材于《西游記》、古代仕女之類。雖然形似,卻沒有特色,依舊在前人的窠臼里打轉。百思不得其解的王忠富,帶著作品去請教書法家譚經才,譚老先生告訴他,不妨試試反映自己熟悉的事物。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王忠富突然發現,自己最熟悉的農村生活,是那樣地充滿詩情畫意:農忙時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豐收時萬眾歡騰的喜慶鑼鼓,春風里放牛的小娃娃,冬日里負暄閑話的老農民,都是那么地鮮活生動,一閉上眼睛就跳進了腦海當中。這些,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藝術源泉嗎?
靈感的大門一經打開,王忠富一發而不可收,幾乎每天都要搞出一兩件作品來。身邊的人和事不再平淡和枯燥,他用心地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發現著生活的多姿多彩和農民的精神風貌,一批創意精美、造型夸張、充滿泥土氣息的作品誕生了。王忠富和支持自己事業的妻子一道,背著這些寶貝似的土疙瘩南下深圳,求教于原深圳雕塑學院院長滕文金;北上天津,探訪“泥人張”大師胡月景。名師的指點使他受益匪淺,創作功力突飛猛進,創作水平日漸提高。
三
王忠富發現,泥土這種材質,塑造起土風民俗來特別適合。土氣的載體和土氣的題材巧妙結合,居然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大拙和大美,讓觀賞者不自禁地沉浸在返璞歸真的愉悅與陶醉中。2001年5月,王忠富帶著自己的泥塑作品《生活》系列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一舉轟動,榮獲金獎。《童年的夢》、《同唱一首歌》、《歡慶申奧》、《慶豐收》、《雨中情》等一批優秀作品,受到韓美林、馮驥才等文化名人的一致好評。同年8月,王忠富的作品《春播》又獲得北京·中國民間藝術國際展覽會山花獎。中央電視臺、泰國《世界日報》進行了專題報道。臺灣著名詩人痖弦稱王忠富的作品“非常有力、大氣,與天津的‘泥人張’風格不同。比較起來,我更喜歡王的。”著名民間藝術收藏家倪寶誠說,王忠富的泥塑“感悟性強,鄉土氣息濃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間藝術”。今年1月,王忠富又背著自己的作品到蘇州參加展覽,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媒體和業界人士給予高度評價,多件作品被美國、日本、加拿大客商視為寶貝,很多人希望王忠富留在蘇州專職搞創作。擺在王忠富面前的,是一條光明的大路。十幾年癡心不改、執著追求、耐得寂寞,終于換來了滿園春色。
這些年投師、參展、創作,王忠富幾乎天天泡在自己那間10多平方米的斗室里,一干起來就忘了吃喝睡覺。他的妻子汪艷艷拖著病弱的身軀,開了個饅頭店,默默地支持王忠富搞藝術。去年夏,熬盡了心血的妻子撒手人寰,王忠富也陷入了生活的窘境。盡管有親戚朋友、平頂山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等的一些資助,但家庭還是迅速破敗下來。談起今后的打算,王忠富說:“以前有人愿意掏高價買我的作品,我總是舍不得,總想再搞兩三年,弄出四五百件作品來,到鄭州搞個個人展覽。現在我想,是不是走以藝養藝的路子,好繼續我的創作。和泥土打交道這么多年,我已經離不開它了。”中國七大古都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方說:“王忠富的作品全是農村和農民題材,造型古拙,妙趣橫生,和都市里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正是這種反差,使我們看好王忠富的作品,它一定能在現代都市里打響、暢銷。”
那么就祝福王忠富吧!生活的砥礪,終會打磨出更燦爛的藝術來。從來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