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燒雞的色、香、味、型獨特。燒雞原料一律采用健康無病的活雞,經宰殺后雞身涂勻蜂蜜烹炸著色,再精選十余味作料,輔以陳年循環使用的老湯精心燒制。熟雞呈元寶型,形狀優美;顏色淺紅,微帶嫩黃,色澤鮮艷;恰到好處的火候,使其達到用手一抖,雞骨、雞肉自行分離的程度;肉質細膩、鮮美醇厚,無論涼熱食之,均余香滿口、回味無窮。
據《滑縣志》和1964年出版的《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選輯》記載,道口燒雞由張家燒雞老鋪始創于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由于當時工藝和配方一般,生意較為冷淡,直至清朝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張家傳人張炳接手燒雞店鋪,曾為清宮御廚的老友傳授了一個秘方:“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老湯就是煮雞的陳湯。每煮一鍋雞,必須加上頭鍋的老湯,如此沿襲,越老越好。張炳如法炮制,做出的燒雞異香濃郁、色澤鮮艷、造型別致。從此,生意日益興隆,張炳把他的燒雞店定名為“義興張”,寓意“義友濟興”,并傳承至今。當年乾隆皇帝南巡,經由道口,聞異香而醒神,知縣以燒雞呈現乾隆,食后贊為色、香、味三絕,后成為清朝御用貢品。
新中國成立后,道口燒雞獲得了新的生機。一九五六年,道口燒雞在全國土特產品展覽會上排名第一,同年“義興張”合營到滑縣食品公司。一九六二年裝箱運往香港,廣銷京、津、滬、寧等地。七十年代,“義興張”傳人張存有制作的道口燒雞作為河南省特產食品用以招待來豫訪問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贊比亞總統卡翁達、丹麥首相哈特林、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以及5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備受贊譽。八十年代以來,道口燒雞多次參加省和全國評優會,連續榮獲國家、部委和河南省政府頒發的20余項榮譽,九十年代初被確定為國務院特供食品,2002年被國家批準為河南省首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道口“義興張”燒雞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專用標志。
改革開放以來,道口燒雞空前發展,“義興張”、“魁盛合”等老字號相繼恢復。出現了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工廠和店鋪共繁榮的局面。八十年代中期,全國同行業中最早研制成功符合鋁箔軟包裝燒雞,解決了道口燒雞久存和外運的問題,并先后開發了禮品盒裝、聽裝、透明包裝及小包裝等的各種燒雞系列產品,九十年代,縣內有關部門和企業合力攻關,開發成功了道口燒雞專用雞,從而帶動了燒雞行業相關的養雞、飼料加工、包裝印刷、制箱、運輸等行業的發展。
滑縣把發展道口燒雞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產業,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扶持、引導和規范。2004年,由道口燒雞協會起草提出道口燒雞質量衛生標準,經省、市、縣三級質監局組織專家評審,省質監局頒布實施,使得道口燒雞生產有了統一、規范的省級質量衛生標準。2006年以來,高起點規劃燒雞加工園,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現代化設備,實行工業化、標準化生產,從而使道口燒雞由傳統的家庭手工作坊生產開始進入工業化、產業化生產的新階段,目前已入駐燒雞加工企業12家,總投資9000多萬元。2009年,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領導為組長,縣發改委、衛生、質監等相關局委負責人為成員的道口燒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增強政府的引領和服務作用。同時,強化監督管理,縣衛生、質監、工商等職能部門,明確任務,分工合作,依法加強對道口燒雞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監管,嚴格規范燒雞市場。
如今,老字號煥發新活力,越來越多的道口燒雞企業實行“品牌化運作、連鎖經營”。全縣生產經營道口燒雞的企業和店鋪170多家,注冊商標50多個,形成了“義興張”、“魁盛合”、“張存有”、“畫寶剛”等一批知名燒雞品牌,從業人員1萬余人,年生產燒雞 400萬只,年產值1.3億元,各種形式的道口燒雞直營店、專賣店和連鎖店遍布北京、鄭州、西安等100多個城市,形成了全國性的營銷網絡。此外,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韓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的政府或經貿代表團也不斷來道口參觀和洽談燒雞出口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