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在現在的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有一個名叫虢國的諸侯國,虢國留給人們的印象大多和"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假道滅虢"這幾個有教訓意義的成語有關。殊不知,這一個小小的諸侯虢國,卻曾經是一個軍事大國,一個經濟強國,一個周王室的扛鼎之臂,戰車橫掃大河上下,鐵騎踏破崇山峻嶺,南征北戰,東征西討。
在虢國墓地的發掘過程中,這個諸侯國的諸多秘密也逐漸被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虢國貴族墓地的重大發現,對研究虢國乃至西周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紡織、古代戰爭等各個方面,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虢國貴族墓地出土文物在1990年、1994年連續兩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就在半個世紀前,這里還是一片田園風光。
相傳大禹治水,用神斧劈出三道峽谷,形成人門、鬼門、神門,這地方便是三門峽。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一個特殊的機緣使得這座城市在黃河邊拔地而起。三門峽地處河南、山西和陜西三省交界處,東面臨近古都洛陽,西面二百公里處就是古城長安。
三門峽附近有一個著名的古關口,叫函谷關,幾千年前這里經常成為古中國的戰場,和平時期則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關周圍也就成為悠久歷史的積存地。
1955年,三門峽忽然聲名鵲起。這一年,國務院決定在三門峽修建一座重要的防洪、發電、灌溉的綜合性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庫。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了不至于損失文物古跡,從1955年10月開始,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組成了四十多人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分成十個組,在陜西、山西和河南等地進行考古調查。
1956年冬天,考古隊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銘文上,人們多次發現一個字:"虢"。
根據史書記載,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兩塊土地分封給兩個弟弟,一個稱東虢,一個稱西虢,東虢國后來在歷史的征戰中逐漸消失,史書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
西周末年幽王時期,西虢國的國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內擔任卿士,地位相當于后世的宰相,總攬朝廷大權。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就在這之前,西虢國的虢石父利用權勢滅掉了三門峽一帶的焦國,逐漸將統治中心遷往這里,人們通常把這個王國稱為虢國。公元前655年,虢國被強大的晉國滅亡。關于虢國的滅亡,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故事。
當年晉國就在虢國的北面,但兩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小諸侯國叫虞國,晉國大臣設下妙計,賄賂虞國,請求借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答應了。
威武的晉軍突然出現在虢國的土地上,輕松地消滅了虢國的軍隊,然后,又順便在凱旋回師時把虞國也征服了。后人把這段故事叫做"假虞滅虢,唇亡齒寒"。
如果歷史的記載確切,那么虢國在三門峽一帶統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應當會在這片土地上遺留下無數的財富。
1956年,在三門峽上村嶺挖掘出了編號1052號的古代墓葬,從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確地刻著"虢大子元徒戈"幾個字,意思是虢國太子用的戈,專家由此判斷墓主人應當是虢國的一位太子。
考古隊在這個區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國貴族與平民墓葬,3座車馬坑,1座馬坑,出土隨葬器物14多萬件。看來,這里很可能是虢國貴族和平民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但是,為什么沒有發現國君的墓葬呢?
挖掘大體結束了,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還有更豐富的寶藏逃過了他們的搜索。
而那些更加璀璨的文物其實就深埋在不遠的地方。
離火車站北面僅僅一百多米遠,因為已經靠近黃河谷地邊緣,坡陡溝深,所以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還主要是當地農民的零散耕地,似乎從來沒有人深究過在這片耕地的下面,會不會有什么異樣。
1989年,三門峽市會興村看中了這塊土地,準備把這里規劃為居民宅基地。
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但伴隨而來的卻是貪婪和犯罪。部分群眾在建房過程中,發現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開始秘密盜掘文物。
1989年12月,三門峽市公安局湖濱分局接到有人盜墓的舉報,他們馬上派出警力,秘密前往會興村,展開調查。
1990年2月,為配合案件的偵破工作,考古人員開始對被盜墓葬進行發掘清理。
首先發掘的是編號M2001的墓葬,俗稱一號墓。這是被盜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長5.3米、東西寬3.55米。考古隊來到了現場,但他們看到的情景卻令人心痛。
剛剛挖去夯土層,墓口就暴露了出來。看來原始墓口已經被破壞,考古隊只好沿著墓壁向下挖去。讓大家心寒的是,一個最大最深的盜洞就在墓道的南端,始終跟隨著挖掘過程,似乎沒有盡頭。
終于有一天,盜洞到了底,而這時,距離地表已經超過了11米。
大家終于舒了一口氣。考古隊繼續往東挖掘,僅僅40厘米后,就出現了隨葬器物。
器物中有很多高貴的青銅器,給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大人物。
最初讓考古隊員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編鐘,后來的清理表明,這套編鐘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達30公斤。這是西周晚期墓葬發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在一號墓的挖掘現場,隨著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隊員感到了越來越多的喜悅。在很多青銅器上都能看到一些銘文。對考古學來說,文字是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據。事后證實,35件禮樂器上的銘文中都有"虢季"字樣,說明墓主人叫虢季。
禮器的品種繁多,有十多種,每一種都有特別的用途,合在一起,標志著貴族的身份和地位。禮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禮制,墓主人應當是虢國的國君。
這就是國君的地下世界。槨室的底部用多塊木板南北縱向鋪成。底板上鋪一層席子。中間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圍擺滿了隨葬品,有大型禮樂器,各種兵器和車馬雜器,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就在這個看似雜亂的車馬器堆上,考古隊員發現了一件最為珍貴的文物。
這柄玉莖銅芯鐵劍,殘留34.2厘米,包括劍身、劍柄、劍格和劍首四部分。劍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內的銅芯和柳葉狀的劍身相連處還鑲嵌有兩組條狀的綠松石片。下葬時劍身用絲織品包裹,被裝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劍鞘內。顯然這把劍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它說明當時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利用多種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藝。
出土時劍身通體嚴重銹蝕,中部因受壓而斷裂,看起來并不起眼。但是經過測試,證明這把劍是鐵制的。這一結果令人吃驚。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人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學會了人工冶鐵技術,但是這把劍的出現,將中國的人工冶鐵史提前了一個多世紀,它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墓主人的棲身之所卻是一片狼藉。木棺分內、外兩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經腐朽,只留下了灰末。
內棺的蓋板上鋪著幾十件零亂的玉器。
揭去內棺蓋板,棺內就是墓主人的尸體,外面曾經包裹著一些絲織品。
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貼身覆蓋和佩帶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雜在一起,辨別不出形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文物修復專家白榮金被專門請來指導玉器的修復工作。由于玉器串聯的繩子全部腐爛,槨板的坍塌和堆積的淤土使得玉片散亂無序,給修復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復原后的玉器讓人感到眩目。一組七璜聯珠組玉佩,由374件顆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飾件連綴而成,這不是普通的裝飾品,而是虢季國君身份的標志與象征。
在墓主人的面部還覆蓋著一些形制特別的玉片,它們的用途是什么,一開始連經驗豐富的文物修復專家都感到困惑。
經過艱難的比對和復原,人們終于看到了這件玉器的原樣,它們被雕琢成眉毛、眼睛、耳朵、面頰、下顎、胡須、頭發等形狀,組成了一個"綴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臉上。專家認為,這就是后來在西漢流行的金縷玉衣的雛形。
除了玉器,虢季還擁有其他不可思議的財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帶飾物,由12件金器組成,重達400多克,歷經兩千多年,仍然閃爍著璀璨奪目的光澤。
就在一號墓不斷帶給人們驚喜的時候,在它的東面大約50米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座墓葬,初步看來,和一號墓結構相同,但規模更大。由于墓葬口小底大的設計,在挖掘過程中隨時都有塌方的危險。
為了減輕墓口部土方的壓力,考古隊員先用推土機鏟去上層表土,將墓坑周圍下挖成多級臺階狀,同時在墓口部架起轆轉,將挖出的填工隨時運到距墓較遠的地方,防止墓壁滑落塌方。
讓考古隊員高興的是,這座古墓沒有遭受盜墓賊的騷擾,保存得十分完好。
當木槨出現之后,隨葬品就層層疊疊地堆滿了整個墓室,看起來比一號墓還要豐富。
清理的結果果然不出所料,九號墓的規格和陪葬都超過一號墓,出土文物比一號墓的總數還多一倍。
在周代的中國,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級。九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多達120多件,而且都是雙套。不少器物上帶有"虢仲"字樣的銘文。44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都說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博物館人員介紹銘文內容:"虢仲作虢妃寶 ,子子孫孫永寶用。說的這是虢仲給他的妻子作器,他的妻子叫虢妃,是一個妃姓諸侯國的女子。" 銘文雖然很多,但傳達的信息比較有限,從中我們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國的一代國君,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那么,虢仲和虢季兩個人是什么關系呢?是父子嗎?是兄弟嗎?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據,至今這還是個不解之謎。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國的實力很強盛,因而國君虢仲擁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這件龍紋銅 ,通體裝飾著華貴的龍紋,造型典雅。 的嘴是一種怪獸的頭,而四個底足則是四個裸體的侍女。 虢仲的外棺蓋上同樣也放有許多精美的玉器,其中還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隨葬品和贈送者的清單。
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這成為判定墓主人下葬時代的確鑿依據。據史書記載,"南仲"是西周宣王時代王室的重臣。 九號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經專家鑒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優質的新疆和闐玉。制作工藝精湛細膩,令人驚嘆。 一件龍紋玉璧,由和闐白玉精制而成,整個器物圓潤規整,兩面都裝飾著抽象變形的云龍紋,富有藝術的動感與和諧。
九號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動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動物造型都活潑而傳神,既有寫實的嚴肅,又充滿了想象的張力。 在四十多年的時間里,這片土地下一共發掘出了250余座墓葬,7座車馬坑,3座馬坑,包括兩座虢國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兩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級貴族墓和四座貴族夫人墓,出土各類珍貴文物兩萬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豐富的大批考古資料,是其他任何邦國墓地所無法比擬的。
多年來鉆探與發掘的資料表明,這里埋葬著一個排列嚴整的大型墓地,總面積達到32.45萬平方米。 墓地的發掘引發人們思考另一個問題。 據古代文獻記載,虢國從陜西寶雞遷都到三門峽一帶后,建立的國都叫上陽城。但是,虢國國都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卻始終是一個謎。 通過對各種資料的研究,專家們判斷,位于虢國墓地東南2公里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窯遺址很可能就是虢國的都城--上陽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在李家窯遺址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
根據這些考古發現,綜合文獻記載和歷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尋覓多年的虢國都城上陽城。 被湮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終于掀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重新展現于世人面前。 據說,虢國的人民知書達禮而且能征善戰,很多代虢國國君都擔任過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經常為王室出戰,立下過汗馬功勞。虢國墓地的發掘成果證實了這一點。
戰車和戰馬在那個時代是軍事力量的主要象征,虢國墓地出土的車馬系列表現了戰爭對這個王國的意義。 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三門峽虢國墓地先后發掘并公布車馬坑8座,馬坑3座。 現在人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古代戰車,其實只是黃土,考古學家根據木頭腐爛后殘留的痕跡,一點點地清理出戰車的各個細節。
這些泥土構筑的遺跡仍舊保留著幾千年前戰車的形象,使我們得以想象當年虢國強盛的軍事實力。最大的二號車馬坑里埋葬了19輛車和38匹馬,最小的也有一輛車,兩匹馬。
所有的馬都是殺死后被整齊地擺放在坑里的,車馬坑里還有不少狗的骨頭,從形態上看,它們都是被殘忍地活埋的。有人說,這是中國最早的軍犬。
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造車技術發展的一個高峰。由于西周統轄范圍擴大,各地區、封國之間聯系加強,道路交通、造車技術以及車的重要性也隨之發展。三門峽虢國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積極參與西周王室的軍事活動,造車技術不斷發展,車馬文化也日漸深厚起來。
在龐大的三門峽虢國墓地里,究竟有多少車馬坑,坑內有多少車,有多少馬,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的答案。盡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門峽虢國墓地的車馬坑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群。
車馬坑是王國窮兵黷武的表現,根據史書記載,虢國的強壯一直延續到戰亂疊起的東周時代。
東周時,周王的權力日漸萎縮,各個諸侯國之間連年爭戰,搶奪地盤。在爭霸的過程中,虢國努力保存實力。但是,終究比不上一些大諸侯國。公元前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故事成了中國人對虢國最深的記憶。
不論這個歷史故事是否真實,虢國確實在紛亂的爭霸歲月中消失了身影。都城荒廢了,墓地不再有人祭祀,往事變得撲朔迷離。幸好在兩千多年后,虢國國君的地下世界重新展露容顏,那遙遠的歲月和曾經的繁華才又一次向我們走來。(原標題:古虢國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