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安陽修定寺(唐塔)

2013/7/19 15:18:01 點擊數: 【字體:


    安陽修定寺(唐塔)

    修定寺唐塔(也稱修定寺塔),位于河南省安陽縣磊口鄉清涼山村西,距安陽市區35公里。1982年,修定寺塔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是殷商古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殷,在此建都,歷經八代十二王255年,其都城遺址----殷墟,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史學家認為:認識中華文明,要從安陽殷墟開始。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顓頊、帝嚳的故鄉;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故鄉;中華文化之源“五經之首”----周易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國寶----司母戊青銅鼎的發現地。安陽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是一座優秀的旅游城市。修定寺(唐塔),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殷墟王陵遺址----清末中原地區最大的官僚府第“馬氏莊園”----著名的人間奇跡“紅旗渠”景區----風光獨特的旅游勝地“太行山大峽谷”旅游線路的中心位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安陽修定寺,相傳為北魏僧人張猛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原名天城寺,北齊時改為合水寺。北周武帝滅法,寺院被毀。隋朝佛法復興,再改建稱修定禪寺。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頒詔修復廢寺,已遭戰亂毀壞的修定寺得以全面復修。修定寺倚山而建,座北朝南,清代末期尚存三進院落,四進殿宇;前后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鐵瓦殿及僧房等群體建筑。其中,鐵瓦殿為石柱、鐵瓦,別具特色。修定寺塔就建于天王殿、大佛殿兩殿之間。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朝以后又一個強盛時代;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年間,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大規模弘揚。唐代前期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經濟富裕、文化繁榮、武力強盛的帝國,對佛教和其他宗教都采取了極為寬容和大力提倡的政策,佛學興盛,寺院廣眾,宗派林立,使佛教發展達到了高潮時期。安陽修定寺(唐塔)就是這樣的大環境中應運而生。

    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逐漸形成的宗派,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倡導我心即佛,識心見性,以心傳心。禪宗認為,人的先天本性中,不僅蘊含著世間的萬事萬物,而且包含著全部佛理;真理、智慧、佛性等一切美好、理想的東西,全在人的一心之中。禪宗六祖慧能主張“頓悟”,即為“南禪”;著名的示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廣為流傳,則以明確的語言表明南禪的主旨,從而成為禪宗的主流。

    禪宗臨濟宗第23代傳人,安陽市佛教協會會長釋迦昌明法師,主張“皈依佛,覺知一切法空,則可看破,看破便可放下,放得下便身心自在;只有生心無往,才能消除一切煩惱,遠離顛倒夢想,從而改變命運”。昌明法師長年為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奔走四方,行善布施,令人仰慕!

    塔,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婆”,漢文譯作“浮圖”或“浮屠”。它的用途是收藏釋迦牟尼的“舍利”(即佛骨、佛牙、佛發等),因此又叫“舍利塔”。以后又用來收藏佛經和埋葬長老,出現了“經塔”和“墓塔”,逐漸成為一種記念性建筑。公元一世紀,塔建筑隨佛教傳入中國。

    塔與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早期的寺院多以塔為主。我國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初建時的布局,就是以一座大型木制方塔為中心,四周門殿廊廡圍繞。印度塔原來沒有宮殿伴隨,只是傳入我國后與官衙結合了。至唐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盛行,塔逐漸吸收中國建筑的風格,并與中國建筑的形式相結合,采用六角形、八角形、棱形等平面布局,出現了各種造型的塔。

    據統計,中國的古塔數已萬計,現存仍有三千多座,修建歷史長達七八百年的最少也有百余座;基本上屬于宗教建筑,而且主要是佛教建筑。由于佛教寺廟大多建在青山秀水之處,其后往往寺毀塔存,因而,原來也就變成了風景點睛之物。它們挺拔秀麗,雄峻高聳;或立于山頂,或立于水際,或單塔獨傲,或雙塔對影,有的甚至三塔鼎立;無不使江山生色,勝地增輝,成為中華古建筑中一束絢麗的奇葩,神州大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關于修定寺塔文獻上已無明確記載,但在塔南側門楣上有唐、宋、金各代題記,可知最晚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塔已存在。從寺院修建歷史看,其建筑工程之大,雕磚工藝之精,以及塔形制與雕刻風格呈現出初唐遺風,當屬唐太宗貞觀盛世時所建。另外,也有說該塔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至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故稱為“唐塔”;因塔身表面呈現出的橙紅顏色,當地百姓亦稱為“紅塔”。至今修定寺院建筑已蕩然無存,僅唐塔屹立于山麓。

    唐塔為一座單層磚砌浮雕方形舍利塔,建造藝術極其罕見。整體由塔頂、塔身和塔基三部分組成,通高近20米。塔頂原為紅、黃、綠三彩琉璃構件,基頂、塔座已毀;現存塔身9.3米,每面壁寬8.3米。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全塔遍嵌高浮雕磚,僅塔身四壁就有用模制菱形、矩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各種型制的雕磚3775塊、圖案76種,裝飾面積達300多平方米。四隅裝有馬蹄形團花角柱,兩側加滾龍攀緣副柱。上檐外挑,形成雨棚,凹腰葫蘆飾為頂蓋,遠看外貌如同一頂華貴的方轎。須彌座以上為四方形塔身,構圖為佛帳雕飾。四外壁均為工藝精湛的雕磚嵌砌,題材豐富多彩;無論是威武的將軍、雍容的仕女,還是昂頭的巨龍、顧首的雄獅;無論是祥和的瑞象、揚蹄的駿馬,還是降蛇的力士、舞動的胡人等等,都展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魅力。

    唐塔塔身構圖講究,結構嚴謹;無論從造型到結構,還是從布局到工藝,都別具匠心。遠眺整體,古樸大方,莊嚴瑰麗;近觀則繁縟密致,精巧絕妙,堪稱我國古塔中的瑰寶。它對于我國古代建筑史、藝術史、民族史、宗教史的研究,以及建筑物的抗震防震,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歷史的原因,唐塔的雕磚曾遭受嚴重的破壞,有1500余塊雕磚殘缺。當地群眾為保護唐塔,曾用白灰泥將四周浮雕掩蓋起來;因此,唐塔的原貌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現經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組織專業人員精心修復,才使這座千年古塔重見天日。

    2009年9月,在當地政府主管部門領導陪同下,經過對這處珍貴的歷史物質文化遺產的實地考察,認為它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性地修復修定寺(唐塔),對周邊景區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設,具有長久的文化與經濟潛力;對于更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文化、旅游和經濟,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修定寺唐塔座落于清涼山腹地,翠巒環抱,景色旖旎,是旅游和參禪悟道之圣地。中國華夏文化交流協會將以弘揚中華文化、保護優秀歷史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在努力恢復歷史遺跡的基礎上,發揮現代旅游文化理念的優勢,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的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既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又符合新世紀人們對旅游文化新的審美觀和休閑旅游要求,再現“大唐盛世”唐文化為主題的新型文化旅游綠色生態景區。

    以禪學理念改善現實人生,以文化人,慈善救濟,保護環境,維護和平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將以禪宗理念為紐帶,以社會和諧為目標,同結勝緣,共襄盛舉。【原標題:安陽修定寺(唐塔)】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佛緣網站 2011-05-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