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歸德古城與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墳無聲話凄涼

2013/7/31 17:43:43 點擊數: 【字體:


“歸德古城與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墳無聲話凄涼


    到南京游玩,秦淮河幾乎是必到之地。近年來,秦淮河上的夜游船項目很火爆,我們去的時候,暮色初上,等候乘船的游客已排成了長龍。

  如今的游船都是機動船,即便有櫓有槳,也多成擺設,因此朱自清先生在“薄靄和微漪里”聽到的“悠然的間歇的槳聲”,已找尋不到。所幸,燈與水的交輝還在,足以讓人領略“微漾著,輕暈著的夜的風華”,“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

  “秦淮八艷”之塑像,在河邊的燈影里風姿綽約,這是秦淮河重要的景致。在這暖暖柔柔的氛圍里,這八個青樓歌伎贏得如此長久的尊重,把與她們相戀的侯方域、錢謙益、冒辟疆等都比得黯然失色,這實在是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

  “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的故居仍保留著,名喚“李香君故居陳列館”,后邊是秦淮河,前門對著夫子廟鈔庫街。據說這個陳列館內的房間都保留著 300多年前的風貌,臥室、書房、客廳、琴房等,大約都是侯方域時代的光景,香君被人相逼,以頭撞柱,血濺情扇,也應是在這個所在。

  該陳列館館長傅邦華先生對李香君很推崇,他在接受南京本地記者采訪時,認為香君的才貌可能不是“秦淮八艷”中最好的,但她的氣節和傲骨打動了無數人,影響了數百年,所以有人稱她為“秦淮八艷”之首,一般南京人都說不全“八艷”的名字,但李香君的名字卻沒人會忘記。

  傅邦華先生說,對于李香君的歸宿,近些年來他們進行多方研究,也曾到河南商丘一帶考察和尋訪。“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李香君是跟隨侯方域回到老家成親的,并最后葬在當地。”至于南京棲霞山的香君墓,應是衣冠冢。李香君從南明皇宮逃脫后,曾避難于棲霞山葆真庵,暫與“秦淮八艷”之一的卞玉京為伴,有史料記載此事,后來有人認為香君終老于此,因此有了這座紀念性的衣冠冢。

  近年來,關于李香君歸宿的報道和爭論很多,商丘本地以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的一些學者,經實地考察,都認為李香君最終葬在了商丘。但因沒有足夠史料支撐,這個說法似乎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不少人持存疑態度。經人指點,在歸德古城西南邊10多里的李姬園村,我們看到了一座李香君墓,并走訪了村里的幾位八旬老人,他們的說法,令我們心中的疑云逐漸消散,卻感受到了一種無盡的凄涼……

  李姬園村的記憶

  “李姬園村有個奇怪的地方,沒有姓李的,也沒有姓姬的。這村姓侯的比較多,現在最完整的侯氏家譜,就保存在這個村。”

  聽說我們是來采寫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歸德古城的文物工作者郭平女士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叫李姬園的村子。

  郭平的父親郭久理先生是商丘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她從小深受父親影響,耳濡目染,了解不少古城往昔的秘密;她自己也從事古城文管工作20余年,是古城里最了解古城的人之一。她告訴我們,侯氏家譜沒記李香君,侯方域的妻室只記了原配。家譜的墳圖上有一無名小墳,有人推測是香君墓。“這只是口傳,侯氏家族絕不落文字”。那無名小墳,就在李姬園村。至于該墓真假,郭平的話說得很有分寸,態度頗有保留。

  按照郭平的指點,我們搭乘出租車前往李姬園村。這個村莊不太好找,離大路有段距離,只有曲曲折折的小路與外界相連。司機師傅先是動用電臺,然后多次下車問詢,還是走錯了道兒。好不容易進了李姬園,卻又折返了兩次,甚至從李香君墓旁走了一趟,都沒能發現此行要尋找的目標。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最終看到了在該村東頭、離小路10余米的香君墓。

  那是一座孤墳,有一圈石板圍欄,墓前有一座新石碑,上刻“李香君之墓”。墓的周圍都是碗口粗的桐樹,環境安靜而寂寥。

  幾分新奇,幾分慨嘆,我們審視著眼前的墓葬,名滿天下的李香君,真的最終葬身于這個僻靜的小村莊嗎?

  推著一輛三輪車,一位老太太從小路上蹣跚而來,車上坐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不會騎,哄重孫子玩呢。”老太太瘦小,但硬朗,她說自己已86歲,叫蔣宋氏,本來娘家姓劉,家人被日本人殺完了,剩她自己,跟了姓宋的人家,15歲嫁給這村姓蔣的。“來時都說這里埋的是侯才子家的女人,他在南京娶的。”

  蔣宋氏說,以前有人扒過這墳,她看到過裸露在田地里的骨殖。但具體的情況,“我也記不詳,(現在)說話跟做夢一樣,不清亮了”。

  “這個村為啥叫李姬園?我不知道,我來時就叫這名。”她指著香君墓一帶,“我來時,這十來畝地都是侯家的。”

  蔣宋氏告訴我們,這墳的西邊有個井,村里人都說那是李香君的澆花井,不遠,不過隔著人家,要繞過去。

  澆花井如今很簡陋,紅色的石塊壘成半米高的井沿,上面蓋著大磨盤,透過磨盤的圓孔向下看,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旁邊的村民說,這是過去李香君澆花用的,她就住在這井的東邊,“前些年蓋房,還能扒出老磚”。

  應該說,我們的運氣相當不錯。在此前幾天,連下了幾天雨,恰好這天放晴,村里的老人都出來活動筋骨,在香君墓旁,我們遇到了蔣宋氏;在澆花井旁,又遇到了76歲的蔣孝慈老人,他很健談:

  “這村原先是個花園,李香君是死在這里的。我咋知道?聽上輩傳的,上輩跟我說,我跟下輩說。侯才子把李香君領回來,后來把她擱在這個地方。不知她是哪兒的人,侯才子是從南京把她領回來的。

  “才子沒埋這兒,他在北邊侯小園村埋。離這里八九里,不是侯家祖墳,就他自己在那里埋。

  “莊名據上輩人說是侯才子起的,以前這兒不是個村莊,只有個小花園,叫李姬園,后來成村名了。

  “我記事時,上輩人說這個墳是妓女墳,都瞧不起。侯家不承認這個人是他媳婦,他家一直是官。

  “解放后,區里領導刻了個碑要立在這墳前,來村里開會的時候,說到這事,有人說:‘妓女還立碑?!’書記惱了:‘你給我解釋解釋妓女倆字咋講?!’那人不敢吭聲了。不過最后碑也沒有拉過來。

  “從我記事,這墳扒了三回。日本人扒了一回,有人說他們是在扒扇子,侯才子陪葬的扇子;后來土匪扒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吃食堂’時扒的。

  “這幾年,為這個墓‘公家’來了多少回,不好找下落了。頭兩次扒骨頭還能找得到,最后一次趕上修路,再也找不到了。現在這個墓大概是那個位置,里邊沒有東西了。”

  我們蹲在地上說話的時候,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人一直在旁邊聽,蔣孝慈老人介紹說,這年輕人姓侯,他爺爺是村里年紀最大的。那小伙好相貌,身材挺拔,五官精致,眉目清秀,他很熱情地帶我們去他家。

  “來了?渴不渴?”87歲的侯公訊老人正在院里剝玉米,看到我們,馬上熱情地招呼,老人說他不識字,但言談舉止,頗有幾分斯文儒雅。

  “起小(方言,意為小時候)我就知道這是香君墓,是侯才子從南京娶來的媳婦。他爹、他倆哥都因為這看不起他。

  “這個村名是侯才子起的,原來這一帶叫‘盧莊家后’,我們這一帶,村北邊都叫‘家后’。

  “日本人扒了后,柏木棺材板撂得到處都是,那是整棵柏樹對的板。扒了后,地里有個大坑,沒法犁,那是我們家的地,我們仨就把骨頭拾拾埋坑里,平了坑,堆了個小墳。隨后,土匪又扒過一次……”

  老人的話,再一次讓我們有一種蒼涼的感覺。三位老人的話,都有一種“原生態”的真實感,真實得令人深感歲月之殘酷。

  溫暖而凄涼的情緣

  關于侯方域與李香君的往事,商丘市睢陽區原文聯主席尚起興很有研究。三四年前寫歸德古城的時候,我就采訪過尚先生,受益良多。尚先生研讀侯方域詩文,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線索:侯方域有位吳姓愛妾,而在侯氏家譜上,只記其元配常氏——曾任東平州太守的商丘人常維翰的三女兒,對吳氏卻沒有片言只字的記載。一般來說,即便是妾,家譜也該有記載的。

  那么這位吳氏是誰?哪里人?侯方域的詩文,可以提供不少信息。

  清順治九年,侯方域再次游歷江南,在滄海桑田的巨變后,尋訪陳貞慧、冒辟疆、方以智等故友。其間,他在澄江(今屬江陰)蔡烈女祠看到很多人禱子,并且“遠近禱者輒應”,他大感驚異,“為吳氏禱焉”,并寫有《為吳氏禱子疏》,文中記述她因無子而生的失落憂傷,字里行間,深深的憐惜和關愛宛然可見:

  “某妾吳氏者,家本吳閶,言歸梁園;十二樓月沉子夜,偏照雙眉;三千里云際扁舟,常憐一葉。鶯鶯漸老,傍公子以何依?燕燕空忙,嘆佳人之不再。終恐霞裳翠袖,總歸花落烏啼。”

  文中“梁園”是商丘的代稱,“吳閶”則為蘇州代稱,因蘇州古為吳地,蘇州西門為閶門,故名。這位吳氏是蘇州人,這與有人考證的李香君是蘇州人相一致。

  這次江南之行,侯方域還有一個使命,就是探訪吳氏家人,傳送家書,了解他們戰亂之后的情況。侯方域此行寫有《家書附絕句二首》:

  其一送別西園翡翠樓,開帆十月到蘇州。

  為君寄訊楓橋巷,丘嫂迎門已白頭。

  其二問君衣帶近如何?我道思鄉減去多。

  況是王孫芳草外,休添離恨畫雙螺。

  從詩中可以看出,侯方域十月乘船到了蘇州。他的妻子是商丘本地人,為之送訊到楓橋巷的,自然是吳氏。而吳氏家中還有“丘嫂”,且已白頭。所謂“丘嫂”,乃是長兄之妻。

  “西園翡翠樓”即今侯方域故居的翡翠樓,位于壯悔堂西側,據《商丘縣志》記載:“侯氏壯悔堂,尚書恂子方域讀書處,在劉家隅首東。所有雜傭堂、翡翠樓者,亦即此處。”

  歸德古城內,人們口口相傳,認為翡翠樓曾為李香君所居,并將此樓稱為“香君樓”。此說由來已久,據尚起興先生介紹,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就聽陳宗石的八世孫女陳舜肅講過此事。陳宗石是陳貞慧的兒子,侯方域的女婿。陳、侯兩家本為世交,父祖輩都是“鐵桿”東林黨人,而在阮大鋮迫害復社人士之時,陳

  貞慧、侯方域先后被迫,相互傾力營救,患難之情彌篤,遂定為兒女親家。當時侯方域的女兒僅三歲,陳宗石僅兩歲,但十多年后兩不相負,并且陳宗石是入贅侯家,其后人扎根商丘,人才輩出。陳舜肅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任河南省婦聯干事,1957年被劃為右派回到商丘,與尚起興相識,她曾講起侯府往事,說聽她爺爺陳錫麟講,侯方域曾把李香君帶回了歸德侯府,住在西園翡翠樓上。

  如果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可信,那么與侯方域“送別西園翡翠樓”的吳氏,應該就是李香君。

  侯方域附家書后的第三首詩,即《偶聽弦索后又寄一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紫雁黃花送我情,手調弦索度新聲。閶門聽盡韓娥曲,不比樽前唱渭城。”

  侯方域在蘇州“聽盡韓娥曲”后,偶爾聽到弦索聲,不由想起了在翡翠樓手調弦索為自己送行的吳氏,而蘇州所有的歌女,竟比不上這位吳氏的彈唱,可見吳氏并非尋常女子。而《李姬傳》記載的李香君恰恰“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夜渡,歌琵琶詞以送之”。如果吳氏不是李香君,種種巧合實在讓人難以索解。

  如果此人是李香君,為何稱吳氏?尚起興先生認為,這其實容易解釋,侯家乃官宦世家,很難接受歌伎身份的李香君。侯府容得下吳氏,但確實容不下李香君。侯恂不齒于自己家族的“戍籍”,堅持不做更改,“以警醒兒孫”,但對屬于“樂籍”的歌伎,卻難以接受為兒媳。

  據尚起興先生介紹,陳舜肅女士聽爺爺陳錫麟傳述,后來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將被逐出侯府,經人苦苦說情,侯家將她安置在侯家一處城外花園居住,即現在的李姬園。香君身份暴露,發生在侯方域游歷江南之時,大約因為失去方域的庇護而有此劫。

  山東學者史揮戈、安徽作家吳騰凰對李香君研究頗為盡力,他們反復研讀侯方域的遺著《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查閱《侯朝宗公子傳》、《侯氏家譜》和商丘方志等資料;又多次漫步秦淮河畔、媚香樓前,三登南京棲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大致可以描繪出明亡后李香君的經歷:隨侯方域來到陌生的歸德古城,改名換姓,與夫君共度了8年時光,從侯方域的詩文看,兩人相互憐惜,情意綿綿。此后,因身份暴露,她被迫移居城外侯家一處小花園,侯方域返家后,極力為她求情,卻遭受父親和兄長們的斥責,家族的壓力,令他難以承受。性情剛烈的李香君有苦難言,萬般無奈,遂抑郁成疾,約一年后死去,葬于那小花園之東,時年僅30歲。一年多后,37的侯方域也抑郁成疾,撒手人寰,追隨香君香魂而去……

  尚起興說,根據他了解的情況,香君死后,侯方域曾為她立了碑,并撰有一聯:“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墓前有一石桌,石桌前有一愧石礅,供侯方域去時對墳而坐。如今侯方域立的石碑和愧石礅均無存。但陳舜肅女士說,她爺爺陳錫麟曾在香君墓見過那石碑和愧石礅。

  商丘歸德古城西南十余里李姬園村的李香君墓。(姚偉)【原標題:“歸德古城與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墳無聲話凄涼】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9-11-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