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進行了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為“徐蚌會戰”)。兩大野戰軍和地方武裝60余萬人會師淮海,決戰中原,以氣吞山河之勢,首殲黃百韜兵團于碾莊,接著包圍豫南來援的黃維兵團于雙堆集。敵徐州主力南竄受挫,于1948年11月30日傾巢西逃,我軍勇猛追擊,將敵包圍在河南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949年1月6日,我軍發起總攻,激戰至10日,生俘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擊斃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全殲敵3個兵團26個師,計26萬余人。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場影響國家命運的戰役,并非出自雙方精密長久的謀劃,都是打一步看一步,在戰前,無論毛澤東還是蔣介石都沒想到,仗會打到如此規模,以至一戰解決問題。整個戰役的進程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偶然和必然。
今年77歲高齡的劉保信老人家在河南永城陳官莊附近的李康樓村,2009年8月15日上午,在家中寬大的客廳里,老人向本報記者回憶了61年前那個天寒地凍的早晨。
那天早晨,16歲的他與范思久、李漢臣在陳官莊私塾里上早學,突然,東北青龍集方向槍聲大作。三人跑出私塾,只見永(城)徐(州)路上煙塵滾滾,汽車載著國民黨兵蜂擁而至。莊南麥田里,很多解放軍戰士跑步包抄過來,越聚越多。劉保信老人記得當時戰士們沒穿棉衣,只著單衣,一個個跑得汗淋淋的。一個解放軍戰士沖他們喊:要打大仗了,快跑吧。
三人連滾帶爬向麥田里跑去,一口氣跑了五六里;仡^一看,往日寧靜的陳官莊黑煙騰騰,已經成了戰場。
1948年12月4日拂曉,經過幾晝夜跑步追擊,華東野戰軍第1、第2、第3、第4、第8、第9、第10、第11、第12等縱隊將傾巢西逃的杜聿明集團約30萬人包圍于河南永城東北方向的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區。
粟裕提出淮海戰役建議
2009年8月15日,陳官莊安靜祥和,農民們在田地里勞作,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內,數千烈士在松柏林中長眠。誰能想象,莊稼豐茂的田野61年前是炮火連天的戰場。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副主任張偉告訴本報記者,淮海戰役的建議是粟裕提出的。
1948年7月,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深刻變化。濟南戰役勝利后,華東野戰軍主力位于濟南、滕縣(今滕州)之間,一部在山東省臨沂、夏莊(今臨沭)地區和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
1948年9月,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在華野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華野代理司令員兼代理政治委員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不愿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粟裕于9月24日致電
中共中央軍委,建議進行淮海戰役。中共中央軍委于9月25日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兼華野司令員、政治委員)也迅速復電,同意乘勝發起淮海戰役,并準備率領中野各部分別向豫西及隴海鐵路線出擊,配合華野作戰。
1948年10月31日,由于遼沈戰役吃緊,蔣介石見大勢已去,由北平飛往南京,匆匆擬定了《徐蚌會戰計劃》,主要方針是:將徐州“剿總”所屬各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占領陣地,以攻勢防御擊退對方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
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坐鎮指揮,集結在徐州周圍的敵軍集團包括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4個兵團,4個綏靖區部隊,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以及自東北戰場撤到蚌埠的兩個軍和從長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兩個軍,總兵力近80萬之眾,而且大多數是蔣軍主力和精銳部隊,裝備精良,兵種齊全。我軍可以投入戰役的華野、中野兩支野戰軍和華東、中原兩軍區的部隊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部分部隊,總兵力約60萬人。雙方陳兵淮海,大戰一觸即發。
“佩劍將軍”陣前起義
1948年10月1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指出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敵右翼勁旅黃百韜兵團(國民黨軍第7兵團)。針對敵軍重兵密集、便于機動的特點,要求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擔任牽制阻擊,從東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全力東援。為統一指揮,中央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敵委員會,劉、陳、鄧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
1948年11月6日,國民黨軍開始向徐州、蚌埠間津浦路兩側收縮兵力。當晚,華東、中原野戰軍按照計劃發起淮海戰役。11月8日,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我黨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第五十九軍兩個師、第七十七軍1個半師共2.3萬余人在賈汪、臺兒莊地區起義。華東野戰軍首長得悉何、張起義的消息后,指示山東兵團乘機按計劃直插隴海路。
張克俠和何基灃都是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副司令,張克俠還兼任徐州城防司令,可以說都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是很受器重的人物。令蔣介石和劉峙想不到的是,他們的這兩個副司令,其實早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了。
張克俠是電影《佩劍將軍》的主角賀堅的原型。1929年,正是“白色恐怖”時期,已是將軍的張克俠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特別黨員,歸周恩來直接領導。1938年1月,何基灃歷盡艱辛到延安,見到了周恩來。1939年,何基灃加入中國共產黨,受葉劍英秘密領導。
1946年,何基灃在北平見到了葉劍英。葉劍英指示他“選擇時機,在黨的領導下起義”。何基灃回到徐州后就秘密籌劃起義。1948年10月,陳毅指示張克俠會同何基灃起義。11月8日,張克俠擺脫監視來到賈汪,與何基灃起義成功。
華野在攻占窯灣、占領曹八集后,形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這時,在看清了我軍的意圖后,蔣介石急令邱清泉、李彌兵團由徐州東援,限于20 日與黃百韜部會師;令蚌埠的第6兵團(兵團司令李延年)和第8兵團(兵團司令劉汝明)合力向北增援;嚴令黃維兵團急速東進參戰。
我華野7縱、10縱、11縱、1縱、2縱、12縱、魯中南縱、中野11縱等部隊,在徐州以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阻擊戰。從11月11日到22 日,邱、李兵團動用了6個軍,死傷1萬多人、損失34輛坦克、消耗12萬發炮彈,卻只前進了10多公里。蔣介石十分震怒,在電報中斥責邱清泉他們的所為乃 “軍人之奇恥大辱”。
殲滅黃百韜兵團于碾莊
黃百韜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他1948年8月才當上第7兵團司令。淮海戰役剛開始時,黃百韜先是接到徐州“剿總”的命令要他西撤,但隨后又接到命令叫他駐地待命;1948年11月6日,又要他等從海州撤回的44軍到達時一起西撤。氣得他摔了電話就罵娘:將帥無才,累死三軍!直到11月7日,他們才開始西撤,這時軍心已動,軍不成軍,隊不成隊。打碾莊是從11月12日開始的,晚上打,白天休整。黃百韜兵團10多萬人集中在很多小村莊內,圍攻部隊逐村逐屋爭奪。
1948年11月22日是黃百韜的大限之日。經過11天的圍攻,黃百韜兵團十幾萬人幾乎被打光,西邊從徐州來的援兵被華野阻擊部隊阻擋在銅山縣大許家以西,再也指望不上,黃百韜只帶著二十五軍軍長楊廷宴和副官李文正等少數人向尤家湖方向突圍。后來,李文正也跑丟了,他身邊只有楊廷宴和兩三個士兵。他們跌跌撞撞跑到尤家湖前的一片蘆葦灘中,黃伯韜聽到從四面八方傳來“活捉黃百韜”的喊殺聲。他徹底絕望了,拔槍自殺。
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
如果說黃百韜是硬生生地被粟裕給兜住的話,那么國民黨軍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則是自己鉆進了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為他設下的口袋。
自1948年11月8日離開駐馬店、確山,黃維就在蔣介石的嚴令下,晝夜兼程向徐州方向開進。黃維躊躇滿志,畢竟他的兵團乃是“國軍精銳”,轄4個軍1個快速縱隊,其中就有“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12萬人馬全部美式裝備。但擺在第12兵團面前的是縱橫交錯的河田水網地帶,有西淝河、渦河、北淝河、澮河等大小河流,南面是淮河,地理條件非常不利。黃維兵團重車重炮,深陷其中,無法快速機動,如果沿途遭遇阻擊,進展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從11月8日出發,到11月25日攻占雙堆集,整整17天,他們總共前進了不到200公里。11月24日,經過3天激戰,第12 兵團終于占領了澮河南岸的南坪集一線,距離宿縣已經不足10公里。此時,大量情報表明解放軍已經在其正面構筑了大量工事,其左翼和后衛也遭到猛烈攻擊。當黃維在南坪集兵團部里把這些情報連成一線時,發現一個口袋陣正向他迎頭兜來,而他的背后是一連串彎彎曲曲的河流。此時,兵團尚未四面受困,還有一線生機,他的東南方向還沒有解放軍的主力。如果當機立斷,迅速轉向東南,依然可以與李延年兵團會合。
可是,黃維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先是命令部隊經雙堆集向固鎮轉進,又磨磨蹭蹭,等待蔣介石的命令,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開始行動。到了雙堆集發現部隊有些混亂,他決定在雙堆集休整一天,次日再全線向東出擊。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如此呆板機械,焉有不敗之理!1948年11月27日,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合圍于方圓不到10公里的雙堆集地區,12月6日,解放軍3個攻擊集團從各個方向發起對黃維兵團的總攻。激戰至15日,黃維兵團被殲。中將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吳紹周等被俘,第14軍軍長熊綬春被擊斃,只有副司令官胡璉乘戰車潛逃。
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副主任張偉說,黃維被俘后非常不服氣,叫嚷道,“倒退60米,再打一次看看”。他覺得自己的美式裝備沒有發揮作用。
杜聿明集團“滾筒式”西逃
黃維兵團被圍后,蔣介石眼見自己“三路會師,打通徐蚌”的計劃全部泡湯,心急如焚。1948年11月28日,他召來愛將——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杜聿明認為,若要放棄徐州,就不能戀戰,若要戀戰,就不能放棄徐州。他向蔣建議:“現在只有讓黃維牽制住敵人,然后將徐州主力撤出,經永城到達蒙城、渦陽、阜陽地區,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敵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蔣當即予以批準,命令杜聿明馬上返回徐州部署,一定想法把徐州的3個兵團安全地撤出來。
30年后的1978年,粟;貞浾f,在國民黨放棄徐州潰逃時,當時他幾天幾夜都沒睡覺,時刻關注著逃敵的情況。因為杜聿明集團從徐州傾巢而出,如果追不上,抓不住,就會對圍殲黃維兵團的我軍形成反包圍,淮海戰役的歷史就會改寫。粟裕說:“如果那樣發展,我就會成為罪人!”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3個兵團10個軍25個師,加上特種部隊等共約30萬人,撤離徐州,杜聿明提出了 “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則,要求各部在撤退中采取“滾筒式”行進,即各兵團形成一個圓球或圓筒式態勢,逐次掩護,向永城方向滾進,以免被解放軍包圍。粟裕在查明杜聿明集團已自徐州撤退后,立即指揮各縱隊進行追堵。(本報記者程光榮丁進陽/文)【原標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色記憶]一個村莊 見證淮海風云 殲滅黃百韜黃維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