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南省項城袁寨是袁世凱的出生地。在1986年,它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當地政府由于顧慮袁世凱的特殊身份,一直沒有加以修繕,開發。
2002年后,項城市政府將袁寨開發計劃提上日程,因袁世凱身份而中途流產。
今年,在“文物保護和歷史人物評價無關”的觀念下,項城市政府動員全市自愿募捐修繕,被有關部門執行為“強行捐款”,再次引發爭議。
項城市政府修繕袁氏舊居引發社會爭議。
袁世凱當年就在這座堂樓里出生。本報記者孫勇杰攝
每天下午,袁啟姝會推著她腦癱的丈夫,到袁氏舊居,看看熟悉的花木磚瓦。他們會一起重溫最后的記憶。“他祖上是給我們家種菜的。”袁啟姝指著丈夫說。
袁啟姝,73歲,其曾祖父是袁世凱的六弟。她是目前惟一生活在袁寨的袁氏后人。
在她的童年記憶中,袁寨是個森嚴的地方,四面有10多米高的石墻,四角設炮樓。而現在,270畝的寨子是用土墻草草圍住;東中西三院只留有西院,孤立在寨中。
11月8日,袁啟姝從電視上看到,河南項城市政府動員全體市民,捐款修繕袁氏故居。此舉在社會上引發爭議。
“正是袁世凱的特殊身份,導致這個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的單位,直到如今才修繕、開發。”市文化局副局長秦濤說,修繕袁氏故居經歷了一波三折。
袁啟姝對老宅得到保護還是挺高興的,“畢竟是自己家的老房子。”
袁世凱出生地的價值
袁啟姝所生活的袁寨曾是袁世凱的出生地,這里保留了袁世凱當年的生活用具。
“小時候,我從來沒有走遍過這座寨子。”袁啟姝所生活的袁寨,始建于1857年,當時處于清朝咸豐年間。由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興建。
這個帶有明清特色的大寨,寬400米,長500米,并有2座吊橋及3道護城河。
寨內按中、東、西軸線布局,分為中東西3組縱深院落,各具古代典型的大門樓和前、中、后三節院,形成一個完整且風格獨特的建筑群。
袁啟姝出生在西院的東廂房里,她聽母親說,“當年,袁世凱也在這院子里出生。”袁世凱跟家人在袁寨生活了10多年。袁啟姝曾經聽到的故事是,當年有軍隊進攻袁寨,袁寨15歲以上的青年,都登上城墻,鳴槍放炮御敵,家人讓4歲的袁世凱登墻遠望,“他略無懼色”。
9歲,袁世凱便隨嗣父袁保慶到南京讀書,14歲時曾在家短期居住,后來再也沒有回過袁寨居住。
袁啟姝說,現在,在舊居中,還存有當年袁世凱及袁世凱母親劉氏曾用過的床榻等極少生活用具,以及袁世凱寫給母親的書信復印件。
這個曾經聲名顯赫的家族,給袁氏舊居留下了眾多文物遺產,僅道光、咸豐等清朝皇帝賜匾就有十幾塊,但經歷多次破壞以后,袁寨原有文物被毀壞殆盡。
目前,現存明、清兩代共13棟曲形樓、瓦房等組成的四合院落,總共占地不到20畝,堂樓為二層樓房,上下共10間,東西廂房3間,都有東西兩端各1間配房,其中的一座堂樓便是袁世凱的出生地。
“在晚清歷史上,袁寨是獨一無二的防御性寨堡,同時也是典型的晚清地主莊園,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項城博物館館長張金云曾多次來找袁啟姝聊當年袁家的故事。
袁家鎦歸鄉再啟舊居
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袁家鎦1986年故地重游后,袁啟姝母女得以重住舊宅。
袁啟姝在袁寨生活到14歲。1947年解放前夕,她和這間宅院的袁氏家族,都逃離到了漯河。“解放后,聽說家里也沒發生什么事,母親就又帶著我回到了袁寨。”袁啟姝說,而其他人或在開封、鄭州、香港定居,或遠赴美國、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袁啟姝跟母親住進了政府分的房屋,靠種一畝多地生活。那時候的袁宅已被改作項城糧庫,部分房屋被拆毀。
直到1986年,袁家鎦的到來讓袁啟姝得以重新搬入舊居。
袁家鎦是袁世凱的孫子,也是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為了表示迎接,當地政府把我們母女安排回了舊居,一住就是11年。”袁啟姝說,也就是這一年,袁氏舊居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在老宅的11年里,留給袁啟姝的回憶是:荒蕪的庭院、叢生的野草以及不敢開門的夜。
“蛇太多了,我每次出門的時候,踏著沒人的野草,都仰著臉走路,一低頭就看見蛇。”袁啟姝說,當年還出現過一條巨蟒,幾個洞穴入口有臉盆大,每夜都會出來活動,在花壇上、草地上留下很深的印跡。當時甚至公安局都貼過告示,不許村民夜間到袁氏舊居附近活動。
“其實當地領導對袁氏舊居還是很好奇的。”秦濤是項城市文化局副局長。他說,改革開放初期,有領導來視察工作,就會“偷偷地”參觀一下袁氏舊居。由于擔心袁世凱的歷史問題,所以每次來都要求不對外張揚。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政府自然無力修繕和開發袁氏舊居了。”
私人30萬修護舊宅
在政府未介入保護時,侯金亮投入自己的30多萬對舊居修繕,開發旅游。
在袁啟姝的記憶里,侯金亮是第一個進入袁氏舊居,成為朋友的人,“那些年,在大宅子里住著,幾乎就不見什么人。”侯金亮祖上是袁世彤(袁世凱六弟)家里的男傭。他自己曾先后在河南、山西、北京和東北做包工頭,是最早不被那些歷史觀念束縛,而想挖掘其背后旅游價值的人。他52歲。
1994年,侯金亮回來后,看到的袁寨就是一個垃圾場,僅剩的幾間屋子被村民當了倉庫,存著糧食、鞭炮。但他覺得這套廢棄多年的庭院有被開發的價值。“畢竟這里的歷史還是有人感興趣的吧。”1995年,侯金亮跟項城當時的博物館館長簽訂了維護合同,由他負責整個舊居的維護,也由他獲取舊居游覽的門票、導游解說費用,合同期是十五年。
然后,侯金亮領著4個女兒,開始清除院里的野草,“光清除雜草,就用了幾年時間。”侯金亮說,“我最小的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就跟著我干,鉆進草叢里都看不見人。”現在,袁氏舊居通往各個房間的青灰磚路,都是侯金亮從草叢和浮土下面刨出以前拆屋毀房時留下的瓦礫,挑整塊的鋪成的。
500多間老房子殘留的瓦礫,侯金亮一直清理了十一年,直到項城博物館收回管理權時,還沒有完全清理完。
四個女兒從小就跟著侯金亮清理袁氏舊居,后來中學畢業都成了舊居的義務管理員。
侯金亮闖入這所故居,讓生活在里面的袁啟姝感到些人世的溫暖,“那時,他每晚會來找我母親聊天,聽那些民國時大寨子里的故事。”袁啟姝說。
“我看管舊居的時候,這里已經是空房,這些桌椅、床以及些照片,都是我花錢從周圍老百姓的家里買來的。”侯金亮說,前些年已經有文物販子在這邊搜羅跟袁世凱沾邊的文物,一張據說是袁世凱睡過的床,是三年前,他追到項城縣城,花了一萬多元錢,從文物販子的卡車上“強買”回來的。
11年里,侯金亮把當初搞建筑攢下的30多萬都投入到袁氏舊居的維護上。“一個是覺得這個事,對保護文物有利,應該干,另外,覺得這個投資是值得的,旅游開發投資是一次性的,覺得以后肯定會是賺的。”這是支持侯金亮十余年堅持投資的想法。
侯金亮說,一開始,沒什么人來參觀。從2003年開始,來袁氏故居的游客愈來愈多。直到2005年侯金亮的管理權被政府收回,“那年來的人比往年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