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黃河三峽,宛若一位出浴的少女,銀裝素裹,淡雅脫俗;又似一幅山水潑墨畫,清新怡人,濃淡相宜。11月19日,記者來到濟源市黃河三峽景區,兩天的訪山問水,使記者真切地感受到:在“旅游立省”戰略的指導下,睿智而穩健的愚公后人大力發展旅游的執著與熱情。
黃河文化鑄就景區之魂
“下決心開發黃河三峽,我看中的就是黃河小浪底的國際品牌和博大精深的中原黃河文化。”黃河三峽景區的“掌舵人”田孝建開門見山地說,“下一步,景區將打造一場大型實景演出,用聲、光、電和四維立體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模擬狂風暴雨、火山爆發、洪水泄流等景象,再現鯀禹治水的恢宏場面,同時帶給游客黃河文化的精髓和身臨其境的感受。”
據田孝建介紹,1997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將滾滾黃河攔腰截斷,而后形成的黃河三峽景區,以迷人的孤山峽、八里峽和龍鳳峽,帶給世人一幅高峽平湖、山水交融、奇峰林立、港灣交錯的壯麗畫面。十年的磨礪,使位于黃河“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旅游線的交匯地帶的這方青山秀水賓朋云集。
田孝建如數家珍般講到——“這里是鯀禹治水的發生地,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孤山峽得風水寶地,在龍鳳峽‘千里送京娘’,被尊稱為‘圣人’的孔夫子在八里峽為弟子講學,道德經的第一注解人河上公在黃河三峽隱居,劉鄧大軍在這里過黃河,拉開了共產黨從戰略防御到戰略反攻的序幕……
諸多的歷史證明,使黃河三峽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底蘊。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田孝建說,景區通過春節廟會、春季野玫瑰節、端午節“乘游船,游三峽,船上詩歌對唱”、6月份的孔子文化節和建軍節前后的大軍渡河節等節慶活動,吸引游客參與到其中,讓更多的人感受黃河文化,了解黃河三峽之美。
休閑文化愉悅游人身心
高峽平湖、大河風光不僅是品味黃河文化的好去處,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休閑元素。
“咦,那是什么?”正在建設的“黃河人家民俗村”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田孝建說,民俗村的建設從建筑風格、裝飾布置到娛樂服務均以淳樸的沿黃風情為基調,并根據黃河流域的民族風情,建成各具特色的黃河風情民居,體現自然、田園、淳樸、親切的風格,把游客留在黃河邊。旅游沿線增設的300張休閑椅,也使景區更休閑化。
“我們還計劃在天然溶洞里建一個1000平方米野味餐廳,讓游客到溶洞里食黃河鯉魚、野菜;深入開發鳳凰山玄天洞,形成玄天洞至娘娘龕的洞內洞外旅游環線……”
說到下一步的工作,田孝建滔滔不絕:景區“海陸空”的旅游模式已形成,水上蹦極、水上拉傘、水上飛機、龍舟競渡、牛皮筏(羊皮筏)渡河、黃河拉纖等娛樂項目明春陸續進駐景區;水上休閑屋、水上漂浮釣魚村、黃河漂浮游泳池等建設也提上了日程。
雖然是冬閑時節,景區員工正在接受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培訓。鳳凰山游線上,巧妙設計的音箱里飄出輕松舒緩的宗教音樂,而景區的停車場、服務區的音樂卻是充滿了黃河風情。景區辦公室主任劉全剛說:“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意境,最終目的是方便游客、愉悅身心。”
“‘日無畫舫連鎖過,衣香人影飄歌聲。’是我夢中的黃河三峽。隨著旅游設施的完善和服務的升級,黃河三峽將向國家4A級景區沖刺。”田孝建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
“黃河三峽是濟源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上周,這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攝影家采風。文化與山水的完美結合,給濟源的山水增添了無盡的韻致和鮮活的靈性,使游客發出‘山水經典,魅力濟源’的感慨。”濟源市旅游局長張純鋒如此評價。 (記者張莉娜通訊員苗慧玲)【原標題:濟源:黃河三峽 文化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