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林州市城西13公里處的林慮山深處,東與黃華山景區為鄰。宋初文學家柳開《游天平山記》引用桂林僧惟深的話說:“至林慮,過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甚”。衡岳,即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獨秀”的美稱。
北宋三朝宰相韓琦為柳文作《跋》,贊嘆:“林慮天平山者,天下絕勝之境也,雄偉秀拔,雖江南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我國的錦秀河山素有“南秀北雄”之說,韓琦所說的“絕勝”,實際是為了強調天平山雄偉的一面。
天平山景區大的山峰有六座:東北是“倚屏”,正北是“碧霄”,次北是“煙霞”,西北是“連云”,正西是“朝陽”,正南是“羅漢”。從倚屏峰南側自東向西,又有五座小山峰,依次為海德峰、仙居峰、倚云峰、屏墻峰、天柱峰。按照柳開《天平山游記》中的說法,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千尺,回環連接,嶄巖峭,雖善工亦不可圖畫。”在群峰環抱中,有一條大峽谷自西而東,隨山勢蜿蜒曲折,橫貫整個景區,分布著溪、瀑、潭、池等許多水景。據有關資料記載,古人游天平,要從天平山南山谷口的桃源村開始,走“之”字形的“十八盤”,民間給它起名叫“輝泉胡同”,山路叫“胡同”,當地人的想象力可謂豐富。登輝泉嶺,是攀登天平山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山西省晉東南地區的主要道路。山道在這里分為兩岔:向西可到俗稱“小西天”的“草場纏”,因為相傳宋軍征伐河東時,曾在此囤積糧草;另一路折轉方向,可到位于峽谷另一側的天平寺。如今,從桃源村到“十八盤”,已修成盤山公路,乘汽車可以直達山腰。
天平山景區古跡名勝眾多,有輝泉、環翠亭、小西天、天平寺、昆閬溪瀑布、蒼龍洞、菩薩洞等景點四十多處。天平寺,古稱明教禪院,建于約有百畝之廣的一塊較為平坦的盆地之上,有六大峰簇擁,五小峰護衛,恰似層層蓮花瓣里藏著一枚小蓮篷。據有關資料介紹,該寺創始人為北朝高僧、少林寺二祖僧稠禪師。后經歷代修葺、增建,天平寺已逐步形成包括山門、天王殿、連云閣、天壽宮、延壽宮、大佛殿在內的一個龐大建筑群。其中大佛殿為石構建筑,石拱券頂,因而俗稱“沒梁殿”,極具觀賞性與研究價值;山門檐廊邊側置有宋元符二年《迪公和尚塔幢記》,前鐫《多心經》,后記迪公和尚生平,為研究佛教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天平山,也稱“四方垴”。是林慮山諸多高峰中的最高峰,海拔1632米。山雖高,但頂部較為平坦。山上南北向有一條10多米寬的平石大道,傳說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曾在這里跑馬,所以也叫“跑馬嶺”。登上天平山制高點玉皇頂,“北雄風光”盡收眼底。極目東望,可見黃華谷中的渠道與水庫池溏,在日光照射下閃著銀波,仿佛上天賜給天平山的寶鏈與寶鏡。天平山風景區的突出特點在于它的雄奇美,但就局部而言,也不乏秀麗的景觀。例如黑龍潭、磊瀑溝風光、雞冠石等,堪稱鑲嵌在蒼茫群山中的明珠。【原標題:北雄風光天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