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陳蕃及同郡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矣。” ——《資治通鑒·卷五十》
【背景介紹】
這里的“黃生”是指東漢人黃憲(黃叔度)。黃憲,汝南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在鄉間給牛治病的獸醫。而黃憲以他的品格和學識征服了身邊所有的人。
黃憲在十四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驛站遇到了當時的名士——任朗陵侯相的穎川人荀淑。盡管荀淑可以算是黃憲的長輩,但兩人如同相見恨晚的知己,談了一整天還沒覺得談夠。最后荀淑竟然對比自己小一輩的黃憲說:“您可以當我的老師了!”
東漢的大學者郭泰(郭林宗)在年輕的時候到汝南求學,先拜訪名士袁閬,但只見了一面就走了;等到拜訪黃憲的時候,郭泰卻在黃憲家留住了好幾天,舍不得離去。郭泰感嘆黃憲是“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所以歷史上有“王允千里,黃憲萬頃”的說法。
在汝南郡中還有一位大才子——戴良。他平時高傲得很,誰也瞧不起,但是每當他見了黃憲時,就不由得被黃憲的氣質人品所折服,而變得畢恭畢敬。回到家之后,戴良都有一種惘然若失的感覺。戴良的母親就會問:“你是不是又去見那個牛醫的兒子了?” 從此,“牛醫兒”便成了有才學、有風度的人的代名詞。
與黃憲同郡的周舉、陳蕃等人經常在相互勉勵時說:“只要有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心中就會萌發出卑鄙慳吝的念頭(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矣)。”
黃憲淡泊名利,后來雖然被推舉為孝廉,但來到京城看了看就回去了,終生都沒有做官。黃憲死后,陳蕃被升任太尉,他感嘆道:“倘若黃憲還在,哪會輪得到我做太尉!”
【隨感】
春秋時,墨子看見作坊中的染絲者而感嘆道:“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五入為五色,不可不慎也!”孔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者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每一顆心都在向周圍散發著不同的氣息,即使不通過語言的傳遞,也能對另一顆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精神世界高尚的人身邊,自然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言行氣質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原標題:不見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