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著、岳麓書社出版的《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收入了著者與北大學生一次關于老子、孔子的對話。其主要內容如下。
余秋雨:老子僅僅寫了五千字,為什么就能成為諸子百家中極重要的一家?為什么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低于孔子的老子,卻享有很高的世界威望?
王牧笛: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得益于政治力量的強制性傳播。如果我們單純從哲學的角度去考察孔、老二人的學說,老子學說的哲學含量更高一些。黑格爾就認為孔子是格言大師,不是哲學家。老子更關注一些普通的規律性,即“道”,而孔子可能更關心的是人際關系。所以相比于孔子,西方更信奉老子。
叢治辰:老子提出了“有無相生,福禍相倚”的概念,跟黑格爾的辯證法非常神似。但在面對生命的態度上,老子主張“貴柔”這個概念,與西方哲學“尚剛勁”的主張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差別和神似造就了西方思想家眼中老子的獨特魅力。而老子無為、不爭的生活主張對西方人來說非常陌生,這種陌生很可能造就了西方人將老子看做是東方哲學的典型。
劉璇:《道德經》首先談論的問題是“道”——客觀規律性,它不同于《論語》關注的社會管理、道德法則等。客觀規律性具有普遍性,而社會管理、道德法則卻因地、因時制宜。老子對客觀規律的闡述觸及到了豐富的辯證法,對了西方哲學的“胃口”。
余秋雨:我們暫且撇開內容不管,光在表述方式上,老子就展現了一種讓人仰望的簡約和神秘。在生活中,寡言和簡言是別具魅力的,這對思想家來說更是這樣。任何思想如果需要滔滔不絕地說,證明還處于論證階段,而如果到了可以做結論的境界,就不會講太多話了。
簡約是一種結論境界,而且,老子要給予的又是對遼闊宇宙的結論,因此由簡約走向宏偉。這種宏偉由于覆蓋面大,因此又包含著大量未知,結果就走向神秘。
(原標題:世界性的老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