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境內的芒碭群山,在廣袤無垠的豫東平原拔地而起,巍然聳立。芒碭山方圓40公里以內,集中了諸多中外罕見的文物資源。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當屬西漢梁王陵墓群,這里分布著九位梁王及王后嬪妃共20余座陵墓。作為目前中國新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漢墓群,它們結構復雜、氣勢恢弘,宛如地下宮殿群,其中蘊藏的玉器珍寶、神奇的四神壁畫、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陶制侍女、精美絕倫的金縷玉衣以及栩栩如生的畫像石等等,充分展示了漢代在物質和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氣勢恢弘的梁王墓
西漢梁國是諸侯王中的大國,占據著天下“膏腴之地”。梁王劉武公元前168年從淮陽王徙封梁國,都睢陽(今商丘睢陽區城南),死后葬于芒碭山主峰南側的保安山上,謚曰“孝”,史稱梁孝王。《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其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余萬斤”。梁王生前依山鑿墓,回廊諸室宛如迷宮,葬后用巨石封堵墓道,使整個陵墓猶如銅墻鐵壁。該墓全長96.45米,總面積612平方米,墓內有主道、甬道、主室、棺床、側室、耳室、浴室、回廊及排水系統。由梁孝王墓向北約200米,是孝王之妻李后之墓。該墓雖系王后之墓,但李王后較梁王晚死40余年,加之她的王太后身份,她的墓葬比梁孝王大得多。墓室穿透整個山體,東西全長210.5米,最寬處72.7米,總面積1600平方米,總容積6500余立方米。墓室內2個墓道,3個甬道,另有前庭、前室、后室、隧道、排水系統和34個側室形成的龐大的地下宮殿。儲藏室、庖廚室、儲冰室、壁柜、廁所等生活起居場所和設施一應俱全。其中儲冰室的頂部裝飾、廁所內的坐便設施和扶手等,均可稱歷史之最。該墓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被專家學者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精美絕倫的金縷玉衣
1986年,在僖山漢墓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玉衣按穿綴時使用材料的質地、等級可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規格最高的是金縷玉衣,只有皇帝才有權享用。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以黃金為縷將兩千多塊玉片連綴而成。玉衣由臉蓋、頭罩、上衣、袖筒、手套、褲筒、鞋套七部分組成。玉料都是從新疆等地遠途運來,要經過精選、切片、整修、打眼、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形。按照漢代的技術水平,制作一套玉衣,至少需要花費一名技術熟練的玉工十幾年的心血。這件金縷玉衣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幾件保存較為完整的西漢玉衣之一,其價值不言而喻。
珍貴神奇的“四神壁畫”
1986年初夏,開山采石的柿園村村民,發現一座漢墓,在該墓主室頂部和南壁繪有一幅將近30平方米的西漢彩繪壁畫,這就是令文物、考古界專家學者嘆為神奇的國寶《四神云氣圖》。壁畫主要內容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靈芝及云氣等組成的恢弘場面。在黑、白、紅、綠四色構成的畫面上,奇禽異獸、瑞鳥祥云,各有其深層的寓意和象征。青龍繪于畫面中間顯要位置,約占整個墓室頂壁畫面積的一半以上,昂首張口,巨牙睜目,長須飄擺,頭長鹿角,身生雙翼,做騰空飛舞狀。白虎張口咆哮,前兩足一足踏祥云,另一足深藏不顯;后兩足一足云中繚繞,另一足騰空,做行走之狀。朱雀在畫圖中展翅飛舞,透著安閑自在。青龍卷著玄武,若即若離,體現了神靈世界的諧謔與頑皮。還有起補白作用的云紋、花朵、靈芝仙草,它們所表現的這一極樂世界,既沒有先秦時期青銅鑄形的獰厲恐怖,也沒有六朝時期陶繪的迷茫痛苦,而是流露著快樂和祥和,生機盎然,這既體現出墓主人對生前和死后永恒幸福的祈求,也反映了當時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經專家考證,《四神云氣圖》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唯一一處西漢時期諸侯王級別的巨幅彩色壁畫,代表著西漢早期繪圖藝術的最高成就。
栩栩如生的畫像石
1978年,僖山村民取土時發現漢墓一座,同年考古界對其進行了清理。墓內遺物雖早已被盜掘一空,但墓室結構完整,并出土了十余塊畫像石。這些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墓門及門楣等部位,后室石壁和兩側室后壁刻有“十”字連環圖案,墓門門楣上有浮雕二龍穿璧。石門上刻有朱雀鋪首銜環,前室西壁為車行出騎圖,圖中有兩輛軺車為雙環,上有傘形車蓋乘二人,還有單騎七人,皆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束博帶。其余三壁皆刻神獸,東壁有麒麟、鳥面獸身和人首龍身獸。南壁有鳥面獸、龍頭虎身獸等。這些神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畫像石多用剔地淺浮雕技法刻成。線條流暢奔放,畫面上鳳鳥昂首振翅,翩翩起舞;瑞獸奔騰跳躍、神態各異,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虛無飄渺、充滿浪漫幻想的神奇世界,反映出西漢社會生活繁榮,人們心情舒暢開朗,世間萬物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以及當時無拘無束、自由奔放的精神風貌。永城文物館現已收集漢代畫像石1000多塊。這里的畫像石既不同于南陽畫像石古拙豪放,又不同于密縣畫像石工整細膩,它們布局勻稱,線條疏密合理,粗細得當,被考古學家稱之為漢代畫像石的典型代表,為研究漢代墓葬制度、建筑藝術、石刻畫像藝術和漢代社會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