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久失修,懸空梁只好用磚支撐著。
在新密市城關鎮西街村,提起村民王亞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這位普通村民,多年來節衣縮食,堅持義務修繕和保護城隍廟,先后投資20多萬元維護600多歲的城隍廟遺跡。
有人養兔有人種菜,破敗古廟讓他痛心
前天是陰歷二月二,也是民間傳說“龍抬頭”的日子。一大早,王亞套就和兩位村民一起,冒著紛飛的雪花,扛著木梯到城隍廟換令旗。新換的令旗是米黃色,中間有個大大的“令”字,令旗在風雪中輕輕飄動,給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增添了一抹亮色與生動。
談起城隍廟,王亞套的眼睛顯得格外明亮。他說,新密市的城隍廟可有一些年頭了。據密縣志記載,密縣城隍廟創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后經3次續修,算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老縣城西大街北側,東與古縣衙相鄰,西和法海寺搭界,坐北朝南。
“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差點兒都被糟蹋完了。”談起自費維護城隍廟的事兒,王亞套顯得很無奈,他說,他是2001年接手城隍廟管理的,當時由于歷史原因,廟里還有不少住戶。有的住戶在廟里養兔子,有的種菜。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人為破壞,后院的9間古建筑倒塌6間,東排廂房還有3間損毀。
自籌20多萬,拯救600多歲的城隍廟
老城隍廟現存明清建筑93間,占地面積4140平方米。“保護這些文化遺存,是我和其他村民共同努力的目標。”王亞套說,他和一些熱心保護城隍廟的村民們,自發捐資,對破敗不堪或者倒塌的古建筑進行重修加固。
除了村民捐款,隔三差五的,王亞套就得從家中拿錢,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在自己眼前倒塌。幾年間“差不多花了20多萬了”,王亞套說。
獨有的建筑特色極具研究價值
據王亞套介紹,全國各地都有城隍廟,但是獨有新密的城隍廟是受過皇封的。而且新密的城隍廟有不少獨特之處。譬如,其他地方的城隍廟大門多為1孔或3孔,而新密城隍廟因受皇封所以建成了5孔的午朝門。
“城隍廟的西樓建筑是八角樓形狀,采用了懸空梁建筑結構,午朝門及西邊廊房也多采用懸空梁結構,這在全國的古建筑中也很罕見,體現了古時能工巧匠的建筑智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后殿的城隍塑像在地下暗藏玄機,機關與塑像前的某一片地磚相連。如果香客無意中踩中了與機關相連的地磚,原本躺臥的“城隍”會突然“坐”起。這情景,曾經嚇死過獨自來上香的香客。所以,王亞套等人就將這種地下機關改成了電動式,只要香客來到后殿上香,跪拜磕頭時,原來向后仰躺的城隍塑像,會緩緩坐直身子,禮拜結束站起身來,城隍塑像又恢復原來仰躺的姿式。
“可惜的是,最近這種電動機關出了故障,還沒有資金進行維修。”王亞套說。
王亞套說,最讓人痛心的是,城隍廟原來有一處全國罕見的彩色琉璃影壁,上面繪有二龍戲珠的彩色圖案。“這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彩色影壁,也是新密人引以為榮的寶貝。可惜這件寶貝已被損毀。”
在建筑藝術上,城隍廟與古縣衙十分接近,全國罕見的建筑藝術,凝結著明清時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結晶。近年來,專家們不斷來此考察,城隍廟及其建筑藝術先后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家們認為,新密城隍廟規模巨大,布局合理,建造精巧,其中不少古建筑保存完好,對研究我國古建筑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