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少奇比較早
黃克誠
我認識劉少奇同志比較早。大革命時代,他在武漢全國總工會任秘書長。那時,總工會委員長是向忠發,是個工人,文化程度很低,實際是秘書長負責。1927年春天,我曾找過他。那時,我在河南信陽柳林一帶,在唐生智的部隊里任營指導員。當時,紅槍會起來暴動,唐生智的部隊去鎮壓,我覺得情況嚴重,怎么能殺農民呢?就去找少奇想辦法挽救。那時他還年輕,頭發長長的。匯報后我就走了,后來怎么處理的我就不清楚了。
長征時,少奇同志任三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是袁國平,副主任還有羅榮桓。少奇沒有主持具體工作。我那時因向中央反映情況,并提出自己對形勢的看法而被免了職,留在司令部當參謀、偵察科長。我與少奇談話很相投,想法也比較一致。主要談的是對形勢的估計,對行動方針的看法。我們的觀點一致,認為革命低潮來了,要采取退卻的方針,不應同敵人死拼。他曾寫信給中央,提出些不同意見。當時負責的是張聞天。后來,聽說他在會理會議上受了批評。之后不久,我也受了批評,批評我們右傾。他受批評我是聽說的,批評我的會張聞天也出席了,還代表中央講了話。
1935年11月中下旬,我從鄜縣到瓦窯堡的路上(在甘泉縣境內)碰上了少奇同志。當時我從前方到后方去。少奇穿著長袍大褂,有一個交通領著他。他告訴我,他從瓦窯堡來,要經過西安去天津、北平,去華北工作。我那時騎馬,他是走的。 我們在太原還見過一次面。太原失陷前,平型關戰斗后幾天,我從陜西三原經太原到前方去,見過他,沒談什么問題。我們是比較熟悉的,尤其是長征時,很談得來。 1940年,我從太行山帶著八路軍二縱隊主力,到冀魯豫地區,濮陽、清豐、南樂、內黃,黃河兩岸。從太行山下去一個多月,敵人來個大掃蕩,地方小,我們隊伍擺不開。我同楊得志同志向八路軍總部建議,要分一部分兵力到華中去發展。派誰去華中,請八路軍總部決定。那時我們并不了解華中的情況,不知道彭雪楓的部隊在華中活動,也不知道劉少奇到了華中。總部同意了我們的建議,決定我帶一部分主力部隊到華中。我帶了兩個旅六個團,一個教導營,還有新組建的地方部隊的一個特務團,號稱七個團。走在半路上,發現留在冀魯豫的部隊沒有主力了,楊得志同志就打電報給總部,要求留一部分主力給他做基礎。總部同意了,從半路返回了一個主力團。特務團在敵人掃蕩時散掉了。這樣,我帶到華中實際是五個團,一個教導營。到了彭雪楓那里,八路軍總部要我和彭雪楓的部隊合編成八路軍四縱隊。劉少奇同志知道了,打電報給彭雪楓和我,叫我立即帶部隊到津浦路東。讓我留一個旅給彭雪楓做基礎,帶一個旅過路東。當時,彭雪楓起草了一封電報(并叫我也署了名)給少奇,表示不同意東進。少奇又打電報叫我立即去路東。我又打電報給毛主席,問他,我們的部隊究竟歸華北還是歸華中指揮?毛主席回電說,你們歸華中局、胡服(劉少奇)指揮。接電報后,我帶了一個旅(三個團)到津浦路東,到了皖東的泗縣地區。到了以后,我立即去少奇處看他。他問我華北的情況,叫我把皖東的武裝統一起來,然后過運河,開辟淮海區,就是長江以北的工作。
后來了解,毛主席有很多電報,要開辟隴海路南、津浦路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區的工作,把鹽城、寶應以北劃歸八路軍,以南劃歸新四軍,要新四軍北上,八路軍南下。這個方針是毛主席確定的,督促我們東進去執行這個方針的是少奇同志。我們來以前,彭明治和朱滌新同志帶了一個蘇魯豫支隊到了那個地區。更早以前,在1939年,蘇魯豫支隊的胡炳云、田文揚已經帶了一個大隊(當時稱“胡田大隊”)到了那里。早在徐州失守以后,山東還派了些干部南下在那里組織了個南進支隊。另外張愛萍、韋國清、孫象涵等同志在那里也都有些部隊。我帶的部隊是一個旅,彭明治帶的是一個旅,再有在皖東北活動的部隊也改編成一個旅。少奇同志叫我把這些隊伍編為八路軍五縱隊,統一皖東北的軍隊和地方黨委的工作。
少奇到華中的情況是這樣:開始到竹溝,組織中原局。1939年冬天,反共高潮到來前,他從竹溝到敵后,在津浦路一帶開展淮河以南、運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工作。這個情況可找郭述申、戴季英(高敬亭部隊的)、王闌西(到過竹溝,同少奇一起到淮南的)等同志了解情況。 隊伍改編后,皖東北的黨組織建立起來,我們的主要力量到淮海去了。我到了淮海以后,發生黃橋戰斗,陳毅同志打電報給我,少奇同志打電報給我,要我增援黃橋。我接到電報后,就調集部隊。我們一部分部隊過了運河,敵人就被陳毅和粟裕同志打垮了,我們也把敵人的后方搞亂了。我們的部隊同陳毅部隊到了劉莊會師,劉莊是東臺、鹽城中間的地方。我專程到鹽城同陳毅同志會面以后,打電報告訴少奇同志,說這里地方很大,人口多、很富庶,沒有敵人據點,建議華中局機關搬到鹽城來。少奇接受了這個建議。華中局搬到鹽城建立了領導中心。軍事上,由陳毅組織指揮部。少奇組織華中局的領導機構,建立了財經委員會,辦了抗大,還搞了些文藝團體。 不久,皖南事變發生了。毛主席下命令,在蘇北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同志代理軍長,少奇同志任政治委員,把這個地區的部隊改編為一、二、三、四、六、七師,五師是李先念同志領導的部隊,在鄂豫邊。我們五縱隊編為三師。在鹽城不到一年,從1940年10月到1941年7月,敵人來掃蕩,華中局和軍部從鹽城退到阜寧。以后,華中局機關縮小,許多事情交給各個師(各區黨委)。
大概又隔了不到一年,1942年,中央叫少奇回延安。少奇告訴我,要回延安,問我有什么意見。我說,回延安好,這里沒有什么大問題,你放心吧,你回延安可以幫助毛主席工作。少奇同志走以前,1942年春召開了一次華中局擴大會議,他作了總結,陳毅作軍事報告,我作了一個軍隊政治工作報告。開完會后,他經山東、冀魯豫、太行山回延安。這一段,王前是跟著的。少奇還帶了一些文化人,賀綠汀、沈其震、朱毅、呂振羽等。 總的可以這樣說,開辟和建立華中根據地,總方針是毛主席和中央制定的,但具體執行的是少奇和陳毅同志。 關于進軍東北的事情,我是打電報給中央軍委的,當時毛主席到重慶去了。我在新四軍軍部要饒漱石給中央發電報,因他不肯發,后來我以自己的名義發的電報,這個電報現在有原件在。后來,我建議最少去五萬,最好去十萬,去建立東北根據地。中央同意了我電報的建議,下決心調部隊去東北,我也去了,帶著三師主力,三萬多人。羅榮桓同志帶山東的部隊。山東是第一大主力,可能是四萬多人,蘇北是第二大主力,是三萬多人,合起來八萬多人,加上李運昌等人的部隊,還有晉察冀、延安、三五九旅等都去了些部隊,加上干部,共十萬多一點。除此之外,我還在電報中提議要粟裕部趕快離開江南,調回江北,準備同敵人進行大規模決戰。我提出,不能對和談抱幻想,要接受希臘的教訓。(原標題:我認識少奇比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