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fā)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wǎng),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傳正月十六為伏羲氏生日,我國甘肅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節(jié)。
伏羲簡介
伏羲(生卒年不詳),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一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他為人民作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帶領人們用獸皮縫制衣服,抵御寒冷,結網(wǎng)打魚,投矛狩獵,而狩獵活動的展開又使得動物類食物日益增加,另外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當時的人們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1]
傳說中的伏羲
傳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jīng),開華夏文明。近代之求簽或擲杯,實是易經(jīng)之簡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盤古,“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yōu)楸P古,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地的傳說。
伏羲其人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然而,自古及今,關于伏羲氏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等問題爭訟不已;伏羲是人還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還是兩人?這些問題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們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確立的歷史過程,上述這些問題便會自然得到解決。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亦稱庖犧氏)、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記中稱伏犧 。伏羲聰慧過人,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其實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圖。又相傳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杰出首領。伏羲根據(jù)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chuàng)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wǎng)而制成網(wǎng)罟,用于捕魚打獵。關于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 太昊伏羲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都于陳宛丘(今河南淮陽)。 相傳伏羲教民結網(wǎng),漁獵畜牧,制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chuàng)文字、古琴。
古籍記載
據(jù)部分古籍記載,伏羲出生于成紀。(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jīng)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于成紀。”) 據(jù)已故考古家 王獻唐先生考證,他出生在閬中。(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腳印而懷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宋代羅泌的《路史》注釋:“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 太昊陵伏羲彩塑另據(jù)部分古籍記載,伏羲出生于仇夷。(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太昊伏羲氏華胥,居于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于仇夷,長于起城。”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為踩神的足跡而懷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長在起城(今甘肅秦安)。《路史》注釋說:“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閬中渝水地也。”《周地圖》解釋說:“閬中水為渝水。”《遁甲開山圖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絕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處。”仇夷一說為今甘肅隴南仇池山。)
像中伏羲氏散發(fā)披肩,身披鹿皮,一派遠古風范。遠古時期,人們以石器加工獸皮,再以骨針等工具進行縫制,用以御寒。圖中左下角畫有八卦圖形表明他創(chuàng)制八卦的功績,而伏羲氏的目光顯得深沉、睿智,無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龍的傳人”之說。有學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為尊。他身上穿的樹葉或鹿皮,形如蛇之鱗身或花紋,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圖騰標志。近年來,海 內外越來越多的“龍的傳人”弘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江澤民總書記來天水視察,為古成紀題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原標題: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