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間曲藝傳承之脈
——記馬街書會上那些為曲藝頑強奔走的民間藝人們
馬街書會,俗謂“十三馬街會”(農歷正月十三),綿延700多年而不衰,是全國民間曲藝藝人的盛會,是我國農村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自發形成的文化盛會,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可是近年來,馬街書會參會藝人越來越少,參會藝人的平均年齡卻越來越大,大部分藝人因生活困難紛紛改行,年輕藝人鮮有出現,曲藝市場逐漸萎縮。為了留住這些藝人們,河南省寶豐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要撥出專項經費,用于馬街書會的青苗補償、接待、演出等費用。今年縣政府還要求全縣各機關單位、廠礦企業都要出錢寫戲回去,要么到自己廠里唱,要么就送戲下鄉。
一生傳播民間藝術的老藝人余書習:
“拉三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93歲的老藝人余書習每年都要趕會,他是今年參加馬街書會的年齡最大的藝人。采訪時,老人雙手打著竹板,即興為觀眾唱了一段《寶豐八大景》。在竹板打響的瞬間,他像換了一個人,精神抖擻,表情夸張,唱到動情處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足足20分鐘,觀眾無不為之驚嘆,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年過九旬的老人,而是一個熱情、樂觀、充滿生命力和幽默感的藝人。
余書習老人十幾歲開始說書唱戲,從藝近80年里,每年都會來趕馬街書會。他不但身體好,而且思維敏捷,記憶力也好,到現在還能唱《三國演義》、《楊家將》、《呼家將》等20多個段子。
“對于民間藝人來說,來馬街參加書會是一種自發的、自愿的行為。他們懷著一種‘朝拜’的心理,把馬街書會看作是曲藝行當的圣地,認為只有到過馬街書會,才真是說書人。”著名評書表演家、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說,“他們說的書來自民間,都是老百姓愛聽、愛看的事,對老百姓有極強的親和力。這也是書會連綿不斷的根基。”
為傳承曲藝而奔走的農民張滿堂:
“我的家就是藝人之家”
記者在與一位豫東大鼓老藝人的閑聊得知,其家離馬街200余里,來書會就是為了過過書癮,一肚子書沒有后人傳承,每年就指這個書會來說個痛快。“吃住都在張滿堂家里,有棉被,吃大鍋飯,很好!”老人很知足。
老人所提及的張滿堂年近六旬,是馬街說書研究會的會長。為了民間曲藝的傳承,為了挽救書會,守護好這個曲藝家園,給藝人們提供一個長期交流的平臺,張滿堂辦起了馬街說書研究會,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示著馬街村一位普通村民對書會的熱心和呵護。他在自家自留地里建了幾間瓦房,購置了棉被,打上地鋪,在書會期間免費安排外地藝人們吃住,他的家成了名副其實的“藝人之家”。
“曲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也面臨著藝人越來越少,技藝無人繼承的危機。”張滿堂無奈地搖搖頭。為了培養年輕說書人,他最為得意的就是尋找雙胞胎姐妹的故事。
“記得在2006年的時候,有一個藝人告訴我在方城那邊有一對十幾歲的雙胞胎姐妹很想學說書,自身條件很不錯,如果讓她們姐妹倆在馬街真正拜師學藝,肯定會成才。我一聽,‘好家伙,那我要去找呀!’我去了三次,找到了,我給他們說‘你們去趕趕會吧,到馬街去看看’。在2007年的馬街書會上,兩姐妹眼界大開,藝人們都夸這兩個孩子聰明好學,是可造之材。第二年的三月初三兩姐妹正式拜師學藝。就從那時起,在我這里一住就是5年。我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培養這兩個孩子。凡是來我這里的藝人,見到她們都要教兩手,慢慢地,她們姐妹倆學會了河南墜子、快板書等曲藝表演,并在2011年全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中獲得銀獎。”
立志弘揚說唱藝術的大學生郭云鳳:
“成立曲藝團是我的愿望”
“愛傳統,愛藝術。愛撂地,不愛撂挑子。不是大明星,我是郭云鳳。我沒什么特別,我很特別。我和別人不一樣,我和單田芳一樣。我愛說書。”
郭云鳳是這幾年出現在馬街書會上的新銳藝人,知名度很高,是記者眼中的“寵兒”。一架鼓、一套木板、一雙月牙板、一只鼓鍵,這就是郭云鳳的“說書家當”。記者眼前的郭云鳳,穿著唐裝,左手執云板擊節,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說說唱唱,不時模擬動作,繪聲繪色,其間常穿插以多變的鼓板拍子。
郭云鳳說:“結緣說書,應該是7歲時的一段經歷。那時為了照顧好病中的大奶奶,我經常為她播放張志云的大鼓書,天天放天天聽,就這樣潛移默化地迷上了它。初中時,說書已經讓我瘋狂,晚上睡醒后便拿著筷子,以腿作鼓,邊敲邊唱;上廁所時我的嘴里也不停地哼著。”
“我第一次說書是在蒙城縣的圣人殿廣場。當時我緊張得唇舌打摽聲音顫,鼓點也亂。可當時聽的兩三百人硬是不走,聽后還一個勁地給鼓勵:小伙子,唱得不錯,大家好多年沒聽到大鼓了……”郭云鳳認為,聽眾的認可是對他堅定傳承傳統民間文化信念的最大動力。靠著說書,家境貧寒的郭云鳳完成了大學學業。在大學期間,他還組織了群英曲藝社、曲藝培訓班共培養了150多名曲藝“粉絲”。
“小時候愛聽書,那不過是一種興趣,而現在,確實有了一種沉重的責任感,要把說唱藝術要傳下去。”郭云鳳說。
郭云鳳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立一個曲藝團,把那些即將失傳的稀有曲藝品種以及書目盡快搶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在嘗試著網羅各地的青年曲藝愛好者,組成聯盟,依靠團體的力量來傳承、弘揚、發展我國的民間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