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先生現(xiàn)在任職的河南慈善書畫院的名字和他的書魂一樣,先生很慈善很謙和。采訪是在很融洽的氣氛中開始的。
王鴻玉先生
鴻志少年郎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河南獲嘉農村,王鴻玉出生了。祖祖輩輩貧窮的生活,使他家的老人立志要供養(yǎng)出一個讀書人。幼年,他隨從一個教書先生學寫漢隸,描紅,摹仿,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逐漸對書法產生了興趣。無錢買紙墨筆硯,他就在農村的地上寫,用“土地”和小木棒,代替了“文房四寶”。然而在地上畫字,隨意而來,分外有趣。解放后,他上了“公家”辦的小學,翻了身的“家”可以買點筆墨之類,更增加了它對寫字的興趣。到讀中學時,班級和學校的墻報、板報,都全由他當書寫員,這個“良機”更平添了他的“雅興”。之后,有了“經(jīng)濟”條件,就買些碑帖資料,他愛不釋手地翻閱和臨寫。有時,還在墳地去看墓碑,這更開闊了他的書法視野。上了大學,有機會閱讀一些古文字書籍,他的習字興趣更加廣泛,研習也更加深入。他的篆書人生也從雛型走向了快速成熟階段。
植根傳統(tǒng)文化
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使他酷愛藏書和讀書。他的書房四壁皆是書籍,高達房頂?shù)臄?shù)幢書架,每架都擺得滿滿當當,桌上、桌下、地面,盡是書堆,略數(shù)起來,接近萬冊。走進他的書房,才讓人驚嘆什么才是書山。這堆書山,自然少不了書法系列的書籍,價值昂貴的70卷線裝《中國書法全集》,稀有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篡》、《金文總集》、《中國傳世書法》及數(shù)以百計的書法單冊霎時顯眼;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影視、攝影、舞蹈、曲藝、雜技等分類明確的系列專業(yè)書籍;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美學、文藝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系列專著;還有建筑、服飾、文物、古玩之類的重要書籍及各種樣式的工具書等等充斥其中。這些書籍中,書法系列的書籍是他的最好的老師,平時,有時間就翻閱、臨摹,對提高他的書藝作用甚大;其他系列的書籍,對提高自身素養(yǎng)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海之淵,無不涉獵,看書已使他到了“瘋狂”的地步。也正如此使他在“操千曲而后曉其聲,觀千劍而后識其器” 的古訓中,書法的成就和修養(yǎng)得以巨大的進步。他也直言這與他對古文化的酷愛有直接關系。
王鴻玉先生的作品
博學在啟示中提升
各種藝術理論雖有區(qū)別,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比如美學上的均衡、對比、多樣化統(tǒng)一的形式美原則,就是所有藝術種類必須遵循的原理。對于這些他都有自己的獨到的認識。在藝術領域,他有三種藝術形式最喜歡:除了書法之外,還喜歡文藝評論和京劇。比如,寫文藝評論,必須掌握多種藝術門類的形式美特點,如美術構圖上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對比手法;音樂的節(jié)奏快慢、音調高低、時值長短的對比手法;舞蹈動作的強弱、大小、快慢的對比手法;電影中蒙大奇處理過程中畫面、結構、節(jié)奏的對比手法,等等,都與書法中在筆法、墨法、結字法上采用的輕重、虛實、干濕、疏密、張弛等手法相同,掌握所有藝術種類形式美的這種共性和特點,運用到書法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再如京劇上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也都貫穿著強烈的對比的形式美原則。當然,這種對比原則要與均衡、呼應等形式美原則統(tǒng)一在藝術形式之中,使其和諧起來,才能產生好的藝術效果。
學習書法,除了讀貼、欣賞、借鑒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練習。他說他練習書法,從來不占正常的工作時間,但晚上和節(jié)假日他是從不放過,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有一次,為了寫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他奮筆疾書,一夜連寫數(shù)遍,不覺已到凌晨5點,于是洗臉,隨便弄點吃的,又按時上班去了。
做點事情為社會
先生被人稱道的另一面是不求聞達,不事張揚。他的格言是:“人生在世,不能白活,要為社會做點事情。”正因為如此,他默默奮力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孜孜不倦地進取和追求。白天繁忙的公務有時累得精疲力竭,但毫無怨言,晚上歸來,不是繼續(xù)完成白天尚未完成的工作,就是伏案翻書學習和練習書法;象他說的一樣從書堆中尋找為社會做事的本領。正如一頭黃牛,只是默默奮力,從不思張揚。于是鴻玉先生的成名就成了必然。
作品如人品,借用王振亞先生對他作品的經(jīng)典點評那就是,鴻玉的書法以篆隸為主,兼攻小楷行草。他的篆書不是屬于“疏放妍妙”的江南風格,而是歸于北方特點的“中原古法”,追求筆勢雄強,尋求整體效果。作品的章法追求形式的美妙,筆法、墨法、結字法,常常采取輕重、虛實、干濕、粗細、疏密、濃淡、張弛、縱斂、呼應的對比手法。整個作品呈現(xiàn)出嚴整多變化,周密中見疏落,凝聚中有流動,沉穩(wěn)中不失空靈的多變風格。篆書講究筆力和書勢,遵循“多力豐筋者圣”、“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原則,運用力學原理,使字呈現(xiàn)出一種酣暢淋漓的張力。因此,他的篆書既有傳統(tǒng)的“古法”,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李斯、李陽冰、鄧石如、楊沂孫、吳讓之、吳大徵、趙之謙、吳昌碩篆書的味道,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前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學識和體會,創(chuàng)作出有別于前人的藝術風格,使作品呈現(xiàn)出時代的新意。這正是鴻玉的篆書之所以受人稱道的原因所在。
王鴻玉先生的作品
他的隸書取法于漢隸,融于魏筆,也吸收了清人隸法,在借鑒古人隸書筆法的基礎上,力求使作品多樣化,有的以縱勢見長,有的以橫勢取勝,有的追求古澀,有的探求空靈,整個作品表現(xiàn)出一種醇正古雅的風格。
特別令人陶醉的是鴻玉的小行草。那蒼勁的用筆、流暢的線條、醇厚的韻味、嚴謹?shù)姆ǘ龋浑y看出王羲之、趙孟頫 、文徵明的行草對他的書法的深厚影響。
在此誠愿鴻玉先生繼續(xù)前進,在攀登藝術高峰路上輝煌連連!
鏈接:王鴻玉藝術簡介
王鴻玉,河南獲嘉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出生,一九六六年七月畢業(yè)于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河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機關黨委書記、巡視員;現(xiàn)為河南省文聯(lián)及河南省書協(xié)、河南省書畫院顧問,河南省劇協(xié)副主席,河南省慈善書畫院院長,河南省鴻儒書畫院院長,中國書協(xié)會員,鄭州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廊藝術指導委員、客座教授,世界教科文組織專家成員,世界華人書畫家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等。
書法擅長篆書、隸書和行草書。篆書屬“中原古法”,追求筆勢雄強,筆法、章法、結字法力求在干濕、疏密、濃淡中變化,努力使作品呈現(xiàn)出嚴整中多變化、周密中見疏落,凝聚中有流動,沉穩(wěn)中不失空靈的多變風格。行草突出用筆蒼勁,線條流暢,韻味醇厚,法度嚴謹。隸書取法漢隸,融于魏筆,風格尋求古雅。曾出版《王鴻玉篆隸作品集》(一九九二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紀中國實力派書畫作品集•王鴻玉專輯》(二○○二年,東方書法雜志社、香港東方藝術中心編輯出版)、《王鴻玉篆書千字文》(二○○六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出,曾獲『第三屆世界和平書畫展』大獎(一九九八年,澳大利亞悉尼)、『第四屆世界和平書畫展』大獎(一九九九年,荷蘭哥羅寧根)、『千禧和平書畫展』大獎(二○○二年,美國舊金山)、『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展』書法特別金獎(一九九九年,香港)、『第四界華人藝術大展』書法國際特別獎(二○○○年,香港)、『中國藝術家長卷』金杯獎(二○○○年,北京)、『第四屆[祖國頒]國際書畫攝影大賽』書法特等獎(二○○二年,西安)、『中國藝術星空』金獎(二○○三年,北京)、『藝術名家[金杯獎]』銀獎(二○○三年,北京)等。
此外,在劇團任編劇和導演期間,先后排演了《紅云崗》、《泅渡之前》等十個現(xiàn)代戲。之后,在新鄉(xiāng)市文化局、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和河南省文聯(lián)工作期間,于省級以上報刊上發(fā)表了《鄧小平文藝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發(fā)展史中的歷史地位》等五十余篇論文。主編或參與主編的書籍有:《理解與闡釋》、》《楊蘭春編導藝術論》、《楊蘭春戲曲語言藝術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等十余部。其中,《理解與闡釋》獲河南省首屆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被評為一九九四年河南省十大文藝成果,榮獲河南省首屆[五個一工程]獎等。
作品及辭條被收入《中國藝術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世界華人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卷)、《中華人物辭海•當代大文化卷》、《中國歷代書法家大辭典》等七十余種書籍,書法作品被一些碑林和名勝上石,還被一些博物館收藏,《人民日報》(***版)、河南電視臺、鄭州電視臺等分別作過專題介紹。【原標題:鴻儒博雅墨如玉——淺識王鴻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