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巨成 本報通訊員 時秀敏
“兩斤無公害飼料養一斤草魚,一斤草魚排出的糞便養一斤花白鰱,一畝花白鰱的糞便沉到塘底,年底清淤,可以種三畝有機糧食……”9月20日,記者在息縣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采訪時,理事長房家瑩嘮起他的生態養殖經,頭頭是道。
今年46歲的房家瑩是市、縣兩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他種過蔬菜,賣過種子農藥,搞過農技咨詢,是遠近出了名的“能人”。房家瑩所在的村離汪湖水庫很近,看到汪湖5000多畝魚塘養殖戶像割韭菜一樣換了一茬又一茬,年年養,年年賠,房家瑩決定自己來“蹚蹚這渾水”。
最初,房家瑩只承包了40畝魚塘。很快,房家瑩找到了養殖戶賠錢的原因所在,一是缺乏技術,二是各自為戰。他到上海水產大學進修學習,學到“真經”后回來成立了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吸引60多戶養殖戶入社。合作社將汪湖養殖資源整合,變一個季節集中銷售為一年四季天天銷售,既保證了市場需求,又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整個汪湖庫區已成為一個大的生態養殖場。家魚混養,魚、鱉混養等養殖模式在這里得到推廣。水下效益豐厚,水邊上每一塊荒坡荒灘也都得到了利用。就連不能養魚的引水渠也沒閑著,被種上了芡實、菱角,養起了龍蝦。每天,這里都有十多種優質水產品運往周邊各大市場。
“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啥一方面養殖業產生的糞便污水在污染環境,另一方面農業和漁業又缺乏生態肥料和飼料?歸根結底,是農牧漁沒能做到有機結合。”房家瑩目標非常堅定,他說:“我希望汪湖越變越美,養殖戶腰包越來越鼓……”(原標題:房家瑩的生態養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