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死后入殮時在面部蓋上白布風俗的由來
2013/9/12 17:39: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傳說,明朝末年有一內閣大學士,祖居豫南,自幼攻讀經史,二十歲上入閣,至崇禎帝繼位已歷三世。其人也可稱得上是滿腹韜略,有經天緯地之才。然而朝綱不振,政局不穩,內亂外患,疊出不窮,明王朝似大廈將傾,一敗不可收拾。從此,這位大學士雖有管仲樂毅之才,怎奈生不逢時。到晚年憂疾交加,很少上朝。待崇禎皇帝煤山吊死,李闖王起義軍入京,他已臥床不起,只得抱病離京,回豫南故里。時隔不久,傳言清軍滿人占領了北京,連李闖王也退出了北京城。這位大學士聞訊放聲大哭,令其子扶立,對于遙拜,祭告上蒼:無才補天,無力扶明,漢家幾千年歷盡滄桑,今又為異幫所據,實在是炎黃子孫的奇恥大辱。自此日日痛苦,病勢日漸危垂。三日后,奄奄一息,令子孫跪床前,當下遺言:“我是華夏族的子孫,大明朝的遺民,今異族統治,我實在感到羞辱,有何顏見先人于地下?我死后,你們用白綢把我的臉面蓋住……”言未盡,氣絕,舉家含哀。
出殯日,遠近鄉里,豫南鄂北,男女老幼,成千上萬人因為其遺言所感動,激于民族義憤,趕來送葬,殯儀好不隆重!自此,成年人死后入殮時在面部蓋上白布的風俗就在豫南、鄂北一帶流行開了,現今幾乎遍及半個中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