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網訊(何軍 鄧悅)一座山,百棟老別墅,千萬回憶…雞公山的老別墅群串起了許多外籍友人的回憶,成為港中旅(信陽)雞公山景區的標簽,被記住、被述說。對于景區而言,保護別墅,任重道遠。
4月24日,以切斯特·朗寧的后裔為基本成員的代表團不遠萬里從美國來到信陽,到港中旅(信陽)雞公山景區展開尋根之旅。
據雞公山萬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姜傳高、何軍介紹,有“中加友誼奠基人”之稱的切斯特·朗寧1894年出生于湖北襄樊的一個傳教士家庭。1970年為推動加拿大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關鍵貢獻,多次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以國賓身份來華訪問。
在雞公山期間,朗寧后裔參觀了與家族相關的穰太白別墅、蘭大德別墅、蘭大德碑以及信義教堂、美文學校舊址、美國公墓等等,并游覽報曉峰、長生谷等自然風光。
1907年前后,雞公山被辟為避暑地后,成為豫鄂兩地信義會傳教士夏季集中的地方。作為早期在雞公山建別墅的傳教士之家,切斯特·朗寧家族在雞公山的別墅就位于景區小教堂后側上方的山坡上,現保存完好。
在別墅旁,朗寧家族成員撫摸墻壁、對比老照片、坐廊椅…縷縷濃濃的尋根之情油然而生。哈沃·朗寧是切斯特·朗寧的侄子,今年已75歲高齡。哈沃聲情并茂地告訴記者:“這別墅是我爺爺的,他是名傳教士,曾傳教于雞公山,幫助了很多中國人。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登上雞公山,在這里我們看到爺爺、叔叔幫助、服務中國人的痕跡,異常激動。”
這次到訪的朗寧家族成員來自加拿大、美國、以色列等三個國家和美國的4個洲,主要定居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年齡最大的81歲,最小的僅10歲。年紀最小的麗雅今年上小學5年級,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老別墅旁,她和家族的12位成員們一起唱了首《送別》。小麗雅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在當地中文學校學習漢語,這次來中國非常開心。
朗寧家族一行12人是隨中美服務促進會尋根之旅旅游團到訪中國。他們沿著祖輩曾經留下足跡的上海、重慶、襄陽、武漢、雞公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尋根之旅,并參加第二十屆信陽茶文化節暨2012中國(信陽)國際茶業博覽會。
為致力于促進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中美服務促進會每年都要在信陽茶文化節期間組織雞公山傳教士后裔來中國尋根參訪。中美促進會會長湯姆表示,該協會會員都有著一顆愛中國之心,他希望以雞公山為平臺,通過努力實現中美文化同發展、共繁榮。
就職于中美促進會的馬保羅就出生在信陽,幼年時代是在雞公山度過的。2002年以來,他每年都會帶著家人回到雞公山。“我祖父是第二個在雞公山建造別墅的外國人,我一家七口人,有4人都是在雞公山出生的。我出生后再雞公山生活了兩年半,被父母送回了美國,13歲那年暑假又回到雞公山。”保羅回憶說,“那時候的暑假,是最美麗的暑假,讓我記憶猶新。”
保羅的記憶同朗寧家族一樣都留存于建筑之中。當建筑沉寂,歷史也隨之陷于沉默;而當建筑被喚醒,歷史也會隨之生動起來。由于百年戰火洗禮、風雨侵蝕以及人為損毀,其中,雞公山相當一部分別墅已經殘缺、變形或損毀,迫切需要重新修繕、維護。
港中旅(信陽)雞公山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入駐雞公山以來,公司秉承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投入大量資金,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一期以南北德國樓為起點,同步對十字樓、俄買辦、丹麥樓等數棟名樓進行整體修復性包裝,力圖真實再現雞公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獨特的“格調高雅、異域風情。(原標題:“中加友誼奠基人”——切斯特·朗寧后裔信陽雞公山尋根之旅)
來源:信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