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康山是神奇的地理、生物讀本。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調查,有各種植物2435種,其中香果、杜仲、銀杏、水杉、金錢松、楠木、天麻、野大豆、八角蓮等為國家的植物珍稀;有各種動物400余種,其中金錢豹、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黃緣盒龜等為國家的動物珍稀。“?巖萬仞倚晴空,上與星臺一氣通。日照奇園紅瑪瑙,天開品字玉芙蓉。若教桂闕蟾宮下,疑是冰壺玉界中。千古蓮塘清絕處,更無人臥最高峰。”古人詩中的連康山多么奇峭,多么神靈,多么秀美,多么幽靜。
連康山是古老的軍事教科書。明嘉靖《光山縣志》載:“三國時連康在此立寨”。據傳:連康是個剛烈勇猛、武藝高強的青年,為反抗壓迫,在此舉起義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光山縣志約》載:“連康寨外,有三關,甚險峻,關外有練兵場(東教場),傳為連康練兵處。”山上有“摩旗尖”(今扯旗尖),系連康樹義旗處,今尚存插旗桿的石眼,深尺余,方六寸;“擂鼓臺”,傳為連康當年擂鼓練兵處。關內奇峰突起,怪石參差,上有瀑布泉(今名娃娃凼),中段隱入石峽中,泉水忽從兩石中噴出,有如白練纏繞。此外還有“太子床”(連康亦名太子)、“馬槽”、“棺材凼”等遺跡。
連康山是幽深的佛教經典。南宋端平年間,高僧大士航來此山修一大廟(今稱“老廟”,遺跡尚存),并于廟側掘塘種蓮,以供觀賞,稱蓮塘廟。后廣收門徒,又于四周縱橫數十里的七十二個山頭上修建七十二座小廟,后人稱之為“七十二蓮塘”,并以此聞名于世。昔有七十二庵,今尚存二十余庵。連康碑、云溪碑,星羅棋布的和尚圓寂塔,令人注目,更令人嘆惋。
連康山為群山,山勢起伏,重巒迭嶂,最低處海拔亦在400米以上,多被森林覆蓋。國營新縣林場在此設置老廟林區。發源于該山腹地的40多條山溪,分別注入長江水系的倒水河及淮河水系的陡山河、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