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南方臨時政府已經(jīng)成立,但袁世凱仍奔走于清皇室。
一天袁世凱到紫禁城見隆裕太后。從紫禁城出來乘車走東華門,警衛(wèi)隊前呼后擁,兩旁軍警林立。走到一丁字路口時,路旁的茶樓上拋下一炸彈,距袁世凱的乘車數(shù)尺遠。一聲巨響,炸彈爆炸,袁的警衛(wèi)隊長,一名巡警還有兩匹馬當時斃命,傷有10余人。警衛(wèi)隊遂即包圍茶樓,捕獲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等三人。三人承認是行刺者,問何人主使,楊禹昌三人則至死不語,隨后被殺。
有人懷疑刺袁者為革命黨,有人則說是宗社黨(清廷大臣頑固派),但都有可能。因為袁世凱當時是要北制清廷,南制革命黨,雙方都歸他掌握。當時竭力主戰(zhàn)的清大臣軍咨使良弼也遇刺被炸去一條腿,后不治身亡。袁世凱不禁感嘆暗殺黨的厲害。即使如此,他還是認為中國只能專制,所以竟利令智昏,當起皇帝來。
刺殺袁世凱的張先培是貴州人,時在北京貴胄學(xué)堂學(xué)習(xí),共和會北京分會會員。黃之萌,原籍直隸,生長于貴州貴定,1910年夏游學(xué)北京,與共和黨人結(jié)交。楊禹昌是四川資州人,曾在北京攻讀文學(xué)專業(yè),時在保定師范學(xué)堂任國文教習(xí)。武昌起義后楊禹昌辭職前往北京,鼓動革命。
三人識破袁氏大奸巨詐,集合十數(shù)人組成刺袁暗殺團。1912年1月15日,通州革命組織遭破壞,情形緊急,三人決定在次日袁氏從紫禁城出來時發(fā)動狙擊,地點選在今東安門以東,王府井和八面槽之間。
刺袁暗殺團分三組。第一組張先培率五人藏在茶樓內(nèi),16日中午袁氏出宮路經(jīng)樓下,張先培擲彈正中車轅,馬車被炸翻,袁氏扣于車底。馬匹驚逸四散;第二組黃之萌由另一酒樓上再投一彈,炸倒警衛(wèi)數(shù)人;第三組楊禹昌在東安門街面上,在第一組投彈時一起發(fā)彈轟擊。只可惜功虧一簣,警笛四起,三壯士未能逃脫。17日凌晨即由袁世凱下令綁赴刑場殺害。黃之萌留下絕命詩:
在昔頭皮拼著撞,而今血影散成斑。紅點濺飛花滿地,層層留與后人看。
同年8月29日,三烈士的遺骨遷葬北京西郊萬牲園,孫中山先生親臨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