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肘閣曾經廣泛流傳于豫東及豫皖交界地帶,歷史悠久,是起源于北宋時代的一種古老的中原民間舞蹈,清乾隆年間逐漸發展成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與官會響鑼齊名,享譽中原大地,被后人譽為“空中芭蕾”,享有“中原獨秀、華夏一絕”的美譽。
“又有一個香孩兒會,旗幡竹架扎在半天里,把人家好俊孩兒,扮作八仙過海、童子拜觀音、蟾宮折桂、唐明皇游月宮,各樣的故事,擺十數里。”此話出自明末清初作家丁耀亢的《續金瓶梅》中,是關于肘閣的最早記載,句中所說的“香孩兒會”也就是肘閣。
肘閣由上下兩部分組成,肘閣演員在上者為“上裝”,下者為“下裝”,或叫“上枝”、“下枝”。“上裝”是一位四五歲的兒童,“下裝”是有民間舞蹈技藝的青壯年男子。從演員人數上可分為“單裝”、“雙裝”和“三裝”等種類,單裝由一個孩童表演,雙裝由兩個孩童表演,三裝由三個孩童表演。在造型追求上,上下裝人物的裝扮要協調統一,如單裝的《西游記》,上裝演員扮孫悟空,下裝演員扮豬八戒或沙僧;再如雙裝的《斷橋》,上裝是青蛇、白蛇,下裝便是許仙。
肘閣的表演具有“高、難、險、美、奇”的特點:所謂“高”,就是在造型藝術上,一般上下裝結構要有4-5米高左右,這在民間舞蹈中是少見的。所謂 “難”,就是其表演難度較大、技巧性很強。所謂“險”,就是上下裝表演時要配合得當,解決好重心、支點,否則會發生危險。所謂“美”就是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追求觀賞性。所謂“奇”就是通過新穎別致的道具,給人以新奇感。
最初的肘閣的表演是在八音(鑼、鼓、釵、板、管、嗩吶、笙、簫)伴奏下舞動的,同時還有歌唱同時進行,所以有人把肘閣也寫作“肘歌”。項城肘閣具有濃郁的鄉士氣息和地方特色。71歲的老人郭寶玉是肘閣的狂熱愛好者,他說在他四五歲時,即開始扮演“香孩兒會”中的“好俊孩兒”;到了18歲時,就能夠扛雙“裝”。至今60多年過去,他已成幡然老者,愛好卻絲毫不減。郭寶玉說演員穿的衣服是很嚴格的,“寧可穿破裝,不要穿錯裳”,“一裝肘閣就是一出戲,千萬不能鬧笑話。”
歷經數代,如今項城肘閣傳到郭寶玉手上,至少已有二十代,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項城肘閣隊多次代表周口地區參加民間藝術演出并獲大獎,享有“中原獨秀 華夏一絕”的美譽,后來人們稱之為“無聲的戲劇”。項城肘閣這朵民間藝術奇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傳承,已經成為民間文化的經典,被人們譽為“空中芭蕾”,它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相信這朵古老的中原民間舞蹈的瑰麗奇葩會更加爭奇斗艷。目前項城肘閣被列入省級“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