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集,自古以來,就有制筆的傳統(tǒng)。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困于楊集鎮(zhèn)西五公里之距的厄臺而絕糧七日,遂以麻段綁于棍端蘸泥水書寫詩句,后楊集人以此為業(yè),楊集鎮(zhèn)“毛筆之鄉(xiāng)”由此而得名。宋明時期有浙江白姓筆工定居楊集,筆業(yè)開始興盛,名滿天下。
白家毛筆迄今已傳十八代。民國時期,在豫南乃至蘇皖、湖廣,文人視書案上的“小大由之”相來如珍,“白云翁”這個名子在黌學(xué)蒙館幾乎成了毛筆的金字招牌。
“白云翁”毛筆約有80個系列,四個類型。分羊毫、狼毫、鼠須、貂毛、香鋰、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為上品。筆頭園潤、飽滿、堅挺而富彈性。從原料到成品須經(jīng)浸、落、梳、拔、整、配鋒等百余道工序。2009年被定為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