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整形、刻花、拋光……春日的陽光灑滿了農家小院。眼明手快的庭院主人劉二梅坐在一部臺式小型電鉆旁,熟練地在一個個桃核上打眼。
劉二梅家住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她手中正在制作的這個不起眼兒的工藝品正成為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闊步前行。
作為偏居上蔡縣城東北35公里的小鄉鎮,東岸鄉豐厚的文化底蘊衍生出的桃核雕花工藝品、木版年畫兩大特色文化產業,演繹著文化與經濟互動的完美樂章,讓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聲名鵲起——先后被省、市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鎮和駐馬店市文化產業特色鄉。
桃核雕花步入多元化
“挺方便的,加工完后,就直接交給附近的公司了。”指著加工好的工藝品,劉二梅說。她說的公司即上蔡縣桃核雕花工藝品公司,設于東岸鄉柴莊村。該公司經理是柴莊村村民劉新偉,是桃核雕花工藝的傳承人。
劉新偉說,兒時,就常聽爺爺和村里的老年人講,桃核雕花工藝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加工制作規模。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僅柴莊村就有1000多人從事工藝品制作。
“用于制作工藝品的桃核,產于一種野生桃樹。”劉新偉告訴記者,當地群眾管它叫“扣桃”,多生長于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在劉新偉的桃核雕花工藝品展覽室里,記者看到,經過加工的桃核雕花扣,形狀如桃,上圓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縫綴在衣服上。扣面雕刻有圖案。
劉新偉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東岸桃核雕花工藝品制作也趨于多元化。現在,除原有的“扣”業發展外,他們還根據民眾不同心理需求,制作了桃核手鏈、桃心、桃葫蘆、桃籃、桃印、桃核繡球、桃核佛珠、桃核十二生肖、桃木劍、桃木刀和桃核寶蓮燈、桃核雕花中國結汽車飾物掛件等系列產品。
小小桃核雕花“闖入”國際市場
劉新偉說,他們采取的是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公司供應原材料,農戶負責制作。農戶按制作好的產品件數、難易程度取酬,公司對所有交貨的農戶一律實行現金結算。
劉新偉告訴記者,柴莊村有300戶居民,從事桃核雕花工藝品制作的就有700多人,基本上是家家有作坊,人人會加工。
2010年,柴莊村的許紅力、張九梅夫婦成立了自己的工藝品公司。劉新偉說,目前,許紅力公司的加工戶不但有附近村莊的人,還有朱里鄉、韓寨鄉、崇禮鄉的人,就連商水縣固強鄉也有公司的加工戶,經營規模很大。
“過去加工桃核扣用的工具是手工鉆、木頭夾子、鏗刀等,制作前期還要對桃核進行浸泡、上色、上光、晾曬。”采訪中,劉二梅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邊說:“現在用的工具是臺式電鉆、電動打磨機、電動拋光機和刻花機,一天制作的桃核雕花工藝品比過去一個月還多呢!”
“前幾年還在東莞打工的朱潔,去年不但自己回到村里干起了桃核工藝品的加工活,還領回了幾個鄰村的好姐妹從事這一行。”跟隨著劉新偉,記者來到了小袁莊朱潔的家里。
“不出家門也能掙錢,這在過去是想不到的事。”朱潔的婆婆說,她的兒子在外打工,一年可掙三四萬元錢,婆媳倆在家里加工桃核雕花工藝品,一年也能掙2萬多元錢,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
同樣,劉新偉的公司也愈來愈紅火。“目前,帶動的從業人員有4000多人,年產值有500多萬元。”對于自己的企業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劉新偉顯得十分謙遜。
他說,目前,公司的產品主要銷往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再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銷售到國內各大旅游景點和工藝品專賣商場,以及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景中原 滑清泉【原標題:小桃核“雕刻”出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