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驛城區諸市鎮李樓村有位叫李觀寶的人,家中富裕,自幼和五里崗臧中石的大女兒定婚,后因家中連遭兩次大火,從此敗落,一貧如洗,加之父母雙亡,只得跟隨舅父度日。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李觀寶托人說合,想與臧家女兒完婚。臧中石見李觀寶窮困潦倒,已生悔意,將女兒藏在汝南親戚家,謊稱女兒已死,退婚。李觀寶明知道臧家耍賴,也沒辦法。
這年6月,從唐河一帶進京趕考的四名舉子路過李樓,天色已晚,宿在李觀寶家。閑談中李觀寶提起自己的遭遇,幾個舉子深表同情。次日,舉子們匆匆上路,到諸市東北的五里崗,口干舌渴,想找點茶喝,見前面有一片瓦屋大院,大樹下拴著大騾子、大馬,好不氣派,在樹下乘涼的正是臧中石。幾個舉子上前施禮,討茶喝。臧中石瞇縫著眼,慢條斯理地說,哪有茶?茶還得柴禾燒哩。幾個舉子說,討點水喝也可以。臧中石說,桶也沒有,幾個舉子只好走了。后來四個舉子落榜,在回家的路上,說起李觀寶的不幸和臧中石的尖酸,便想著編一出戲,敗壞臧中石的名聲,你一言筆者一語,走著想著編著,等到了李觀寶家,已經編好了,叫《李天寶吊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