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秸畫是我國古文化藝術的一塊瑰寶。但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直至秦懷王墓發掘時才出土面世。雖經兩千多年腐蝕,但仍造型逼真,色澤鮮明,不失其古樸典本色,令人嘆為觀止。后經有關專家精心研究,這一古老工藝終于重現人間。
麥草畫源于民間,它利用民間自然資源麥桿,通過熏、蒸、燙、漂等十幾道藝術加工處理,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在保持麥桿自然光澤和紋理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巧妙制作成古樸典雅、富麗堂皇、維妙維肖、栩栩如生的手工藝精品。為我國民間藝術的白花園里增添了一束藝術奇葩。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汝南縣羅店鄉,民間文化豐富多彩,碩果累累。羅店鄉座落于風光旖旎的宿鴨湖西岸,這個鄉素有較為豐厚的文化底蘊。紙扎、布扎,泥塑、剪紙、彩繪等民間工藝世代相傳。70年代初,農民畫創作開始興起并很快在全鄉普及,成立了以回鄉知青為主體的7人農民創作組。他們創作的21幅作品首次展出即引起各界重視。1974年春,羅店鄉辦起了河南省第一所農民美術學校,為農民畫創作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人才,特別是該鄉的特色民間藝術--天之中麥草工藝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贏得了國內外藝術界的一致贊譽。曾多次獲國家級大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王橋麥草畫既有自然古樸,典雅大方的特色,又有富麗堂皇、靈秀端莊的氣韻,古香古色,具有金碧輝煌的效果。畫面采用精致豪華材料做基板,莊嚴、肅穆的色彩作底襯,整體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表現內容取材廣泛,上取帝王將相,流云飛月;下取庶人百姓,花草蟲魚,形象表現不拘一格,以俗為雅,形神兼備,維妙維肖,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效果,成為可與汴繡、蘇繡媲美,深受國內外行家贊譽的民間工藝品。王橋麥草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它色彩逼真,栩栩如生。繪仙女,姿態嫣然,眉目含情;描猛虎,傲嘯山林,氣勢雄渾;狀奔馬,前程似錦;形牡丹,富貴祥和。聚歲寒三友的高風亮節,集羞花閉月,沉魚落雁之美態。齊白石的蝦,活生活現,金陵十二釵,體態妖嬈,《清明上河圖》逼真如故,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目前,王橋麥草畫已開發出山水、花鳥、人物、動物、宗教及歷史名畫等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
王橋麥草畫,制作工藝日臻成熟,版式設計、選題內容特殊技藝已至爐火純青。河南省書畫家協會,東南亞書畫界的朋友曾多次現場考察,對其藝術價值均給予高度評價。被國家展出的11幅作品,經眾多藝術家評鑒,被文化部贊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原標題:天中麥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