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是一條河,走出伏牛群山的一條小河;因兩岸生長茂密的野生棠棣樹,附近山坡上棠棣似海,溪水因此而得名。
棠溪,又是一把劍。史書記載:“天下之劍,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歷史上的九大名劍,棠溪居首。
“2300多歲了,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在棠溪源頭古老的冶鐵殘爐旁,棠溪劍業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民間工藝大師高慶民娓娓道來——
這里,曾是全國最大的冶鐵鑄劍基地。棠溪上游的冥山,山石含鐵量極高,宜冶煉;溪水富含礦物質元素特殊介質,淬劍特堅利;溪旁的棠棣木,是制作劍鞘的佳材。鼎盛時期,棠溪河畔冶爐林立,晝夜不息。
棠溪鑄劍始于西周,輝煌于春秋戰國時期;唐末一場戰亂,“毀冶爐,戮工匠”;從此,棠溪鑄劍隱入塵封的歷史,散失民間。
2000年金秋十月,一把靈氣逼人的寶劍在棠溪河畔橫空出世。這把寶劍,砍鐵斷玉不留鈍痕,彎曲九十度回彈復原,再現古代棠溪名劍“強、韌、硬、彈”之神韻,被權威專家鑒定為“中華第一劍”,中國歷史博物館作為珍品永久性收藏。
此后,棠溪河畔又相繼誕生了棠溪國威劍、法威劍、軍威劍和奧威劍等,西平因此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緊接著,冥山石冶煉、棠溪水淬劍、棠棣木制鞘的棠溪城在西平縣城拔地而起。
記者走進偌大的棠溪城,爐火正旺。“每一把棠溪寶劍,都是‘活’的,都有自己的靈魂。”高慶民說,“打造一把,需要‘走’300多道手工傳統工序。”
寶劍,是一種沉默的力量,是一種骨質的美麗,是一種精神的張揚。從搏殺中淡出的寶劍,如今已被演化為一種重要文化載體:承載正義公平,承載祥瑞福祉,承載和諧康寧,承載世人的期盼與渴望……
這,也許是重生的棠溪寶劍今天依舊威名揚神州、依舊散發出熠熠光輝的動力和緣由!驹瓨祟}:棠溪“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