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典1964年12月生于河南省上蔡縣。國家一級美術師、碩士生導師,現任職于江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隸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
書畫篆刻作品參展(部分):中國水彩畫百年回顧展、全國第九、十、十一屆美術作品展,全國第五、六、七屆水彩畫展,全國第七、八屆書法篆刻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全國第四、五、六屆(特邀)篆刻展,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
書畫篆刻獲獎(部分):全國第二屆書法蘭亭獎提名獎,全國第三屆書法蘭亭獎三等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全國首屆青年展獲獎,全國第五屆篆刻展提名獎,中國第二屆美術金彩獎獲獎,全國第七屆水彩畫展獲獎,建黨八十周年全國美展獲獎。
書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收藏機構收藏;入編《中國水彩畫史》、《中國著名水彩畫家名錄》、《中國水彩畫百年展》、《中國書法大典》、《中國美術館第二屆書法名家提名展》、《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展》、《共和國書法大系》、《全國百位書法名家精品集》、《當代篆刻》、《全國篆刻名家邀請展》、《全國60印象篆刻提名展》等作品集和大型辭書。
但凡要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刻苦勤奮之功是不可或缺的,而要在數個領域同時取得非凡成就,則于勤奮刻苦之外,還需過人的天賦。書畫篆刻藝術亦然。著名書法家毛國典就在藝術的大道上展現了超凡的天分和融會貫通能力,示范了一種令人嘆服的人生創作之境,在并不算長的時間里,于書、畫、印諸方面處處開花,且書法、美術、篆刻均問鼎了各專業領域的最高獎——書法蘭亭獎、美術金彩獎、篆刻全國獎。毛國典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中國書協、中國美協、西泠印社三員于一身的藝術家。
雖榮譽無數,毛國典卻一直很低調。談及學書法的感悟、風格的創變、從政與從藝的協調,以及發展書法“贛軍”的構想,毛國典語氣和緩,娓娓道來,不虛飾,不張揚,讓人深深感悟到先生的從藝之真,為人之誠。
【品書】
書法給了我快樂和滿足
有人說,“百人畫畫,可能有九十九人成為畫家;然而百人寫字,只能有一個人成為書法家。”書法需要扎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否則會失去“根”;書法也需要自己獨到的創新,否則練書法者只會成為書匠。 毛國典無疑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早年學藝于河南書壇名宿李逸野先生,真、行、草、隸、篆五體皆能, 其中以簡牘為本的隸書最為書界所熟知和稱道,他是當今中國知名的漢簡書法家,其簡書最早在首屆全國青年書展上推薦為第一件探索性優秀作品,此后近十幾年間,毛國典的漢簡書法作品,多次問鼎全國大賽。
在他的字中,最得意的是他的楚簡,這也是仔細觀察前人的杰作后加入自己的感悟練就的神來之筆。他的簡書,在漢碑《曹全》、《禮器》、《孔宙》的基礎上,又有機地糅合合了漢簡,深得《武威醫藥簡》、《馬王堆帛書》的精髓,其作品點劃精到,既有漢碑的嚴謹整飭,又有簡書的靈動飄逸。熔漢碑、漢簡帛書于一爐,有豐富的藝術內涵。觀其書作,把古、雅、趣三者自然融和,使人感到一種既大氣清新,又典雅蘊藉的審美境界。
記者:很多評論家或者書界同道對您的書法藝術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剛田先生認為簡書最易把握的是形,最難把握的是神,他認為您成功的奧秘在于深入傳統,融會貫通,那您是如何理解“向傳統學習”?
毛國典:在古代,毛筆字不但是藝術,更有實用功能。而在現代,毛筆字已經純粹是一種藝術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書法家來說,就特別應該向傳統學習,而且只有向傳統學習。
對于我所鐘愛的書體——漢簡,就書體來講歸于隸,秦漢簡牘流行之日,正是篆書隸變的過渡之時,漢簡不囿于文字的框架,放筆直書,若篆似隸,波磔靈動,古拙敦厚。 這是一種有別于一般的隸書,所以就要求我們寫的字,篆意顯著而不拘泥,奔放自然,灑脫率真。
我認為,臨帖,是學習傳統書法的重要步驟。古人的書法墨跡的確讓人心生仰慕。從古到今,凡是能提筆寫字的莫不受其恩澤。但是,照搬古人的書法步驟,那只是簡單的復制。我們不能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把字寫得好一點、寫得像一點的層面上,應該注重更深層次的挖掘和學習,把古人的學養、對書法的感悟以及學書的過程當做主要學習的目標。如果把模仿古人當作自己的創作理念,并長此下去,就會被淹沒在古人的光環之下,便失去了自己應具有的個性。
另外,寫書法要甘于寂寞,要知道古代多少名家都是從甘于寂寞中走向成功的。
記者:三年前我們了解了您學書的經歷。那么,三年后的現在,您的書法又到了怎樣一個階段,您又有哪些新的體悟?
毛國典:我一直在追求變化。 2009年開始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修的是國畫山水,但是北京的藝術大家們給我的啟迪和幫助很大,現在我的簡書已經有了全新的變化,從漢簡已經向追溯到了楚簡,你看我現在的字體,都要顯得瘦長一些,過去是稍微扁正的,現在稍微拉長了一些,字體更加豐富,結構更加靈活,字與字、行與行,包括題頭、正文、落款等的布局,都是精心構劃,眼度心量。除了在北京的學習外,還有自己隨著歲月而增長的閱歷所造成,我一直這樣認為,書法家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書寫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而這樣的語言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進步,一直在向傳統追溯,一直創新,一直求變。
記者:不斷突破自己,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難得的。在您的生命中,書法處于什么位置?現在您對那些剛入門的書法新手,又有哪些勸告呢?
毛國典:書法給了我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在我多年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中,感受最深的是只有把一家、一本帖學精學到位,自己深學傳統以后才能走得更遠。感悟最深的是書寫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
臨摹古代經典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復印機”的功夫是每位書家的必須要下的硬功夫,但絕不是全部。多年來,我一直遵循這個法則一路走來。在創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味地像復印機一樣重復古人是遠遠不夠的,我一直在思考、在尋找創作中所有能夠運用的元素和符號,并把藝術設計中的形式美、裝飾美有意地運用到隸書創作中,盡力創作出屬于個人符號的隸書作品,不與人同,這是我追求的目標。轉眼間,二十多年的學書生涯,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年復一年,是甘是苦,唯有自己知道。我更深深地感悟到,要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不耐大寂寞,是永遠也等不到收獲的那一天。我認為,對待自己所熱愛的書法,就應該用最真誠的態度、用一生的激情來對待,甚至有的人為了所熱愛的書法而窮其一生,這是一種精神!
【品印】
以藝術展現人生華彩
毛國典善書,善印,亦善畫。他的篆刻,初從漢印入,后又廣泛地涉獵明清諸家,尤沾溉之謙之印氣。他的篆刻師從著名篆刻家李剛田先生,因而起點高。對書法的探索影響了篆刻風格的塑造,在刀與筆的感覺上,別有會心之處。他的篆刻和書法一樣,都是以古典端莊為主,不盲從時風,努力建立自己的審美情趣,用自己的心靈來感悟這個世界。他求索篆書書風的個性化,對漢印的精髓有著較全面的體悟,他很注重刀法與筆意的統一,其印沖而強勁,切而沉雄,將金味、玉味、石味,還有磚味等多種意趣集納一體,平正端一,凝古而出新意,“盡精微,致廣大”,這是毛國典治印的最大特點。
他的白文印作品,從玉印中出,篆法古質雄強,章法端莊大方;他的朱文印則受漢無邊封泥的影響,其間加入漢金文和黃士陵的意味。其邊款也獨具特色,左手持刀,游刃恢恢,字體介手篆隸之間,以斜取勢,刀下生風,得奇崛古樸之妙。
記者:一部印學史向世人昭示:古典形式美的繼承和新形式美的創作是因果關系,不能將其對立,甚至是割裂開來。如今觀您的篆刻作品,似乎和三年前有些不同,較過去的工穩更顯得寫意靈動,這些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毛國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我欣賞的美學觀點。工穩切忌平板,放浪最忌無度。我的書法特征很容易在印面上得到自然的表現。過去走的是工穩一路印風,并參以鑿印的恣肆雄強,因而線條顯得醇古厚重,現在隨著書體的變化,我的篆刻也開始運用斜線和曲線,平衡見變化,長短、開合、粗細、疏密的對比,使得古印中融入意趣,顯得更加清新自然、寫意豐富。
記者:大家都知道您是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和畫家,您的書法、美術、篆刻均問鼎了各專業領域的最高獎——書法蘭亭獎、美術金彩獎、篆刻全國獎,您涉獵的領域如此廣泛且成績卓著,是如何兼顧的?
毛國典:其實我的老本行是畫畫,我以前的專業就是學畫畫,在北京學習的是國畫山水,水彩畫我倒是很久沒有新的創作了,確實太忙了。我想等書協的事情忙完,就開始畫一些國畫和油畫,當然,還有我心愛的水彩畫。其實繪畫、書法、篆刻這些,都是我的興趣,我都非常喜歡,所以都是兼顧著的,這就得看你怎么安排時間了,我從來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每天晚上都要寫字、作畫,或治印或讀書到深夜,常年不輟。
記者:中國書協理事,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協會員,江西省書協主席,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這些誘人的身份哪怕只具備了一個,便可稱得上是該領域的精英了,而您卻在四十幾歲時就兼而得之!按理說有了這些身份,您完全可以歇下來,收獲財富,享受人生了,可您為何還堅持不懈地在藝術的大道上疾行奔跑呢?
毛國典:毫不矯情地說,財富和享受不是我的追求,我的人生最珍愛的是我的藝術事業,而藝術是無止境的,在有限的創作中會有無限的樂趣,要有不斷否定、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我想用藝術來展現自己的人生,我會一直寫下去、一直畫下去、一直刻下去,直至生命的終結。
【品人】 鍛造一支強大的“贛軍”
毛國典很忙,在他的書桌上有一份很詳盡的時間安排表,再仔細一看,整個5月和6月,僅僅只有兩三天的時間是空出來的,其他的日子里,則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交流、培訓、特邀參展等工作。
在今年2月召開的江西省書法家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毛國典當選為江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擔任書協這一職務,也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視野更加寬闊,雖然擠占了許多藝術創作的時間,但使他養成了善于從宏觀角度把握藝術規律的思想方法,同時也更加理性地把握自己,更多地思考江西書法藝術整體的發展。
記者:江西書壇目前是一個怎樣的現狀?近年來有哪些突破,當前又存在哪些瓶頸?
毛國典:近年來,我們江西書壇整體進步還是很快的,在中國書法最高獎全國第三屆“蘭亭獎”書法展中,我省按投稿量比例入展率居全國第一,在全國反響強烈并引起中國書協和全國書法界的關注,很多人稱之為“江西現象”,這極大地激發了全省書法家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對江西書壇影響深遠。但相較于浙江、江蘇、河南這樣的書法大省來說,我省書法的實力目前排在全國第一方陣靠后一些,“書法贛軍”的崛起仍然任重道遠。觀念和競爭意識不強等因素,造成了我們的一些發展瓶頸。
記者:您認為提高江西書法整體水平,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您本人以及書協對此又有哪些構想?
毛國典:我認為培訓、活動、展覽是發展江西書法的三駕馬車,而走出去和請進來是兩項必備武器。除了藝術創作,我們書協還在積極組織書法活動、帶動地域書法愛好者整體水平的提高,通過把外面的高手請進來進行臨帖、創作培訓。上月我們就在高安舉辦了書協的第11期培訓班,這個培訓班是把全國書協最有名的書法家(包括聶成文、胡抗美、劉文華、張繼這些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理事等)請來給江西書法愛好者授課。通過這些全國一流的名家帶來的全新觀念,給江西的書法愛好者提供更多的幫助 ,特別是名家現場對會員書法作品進行的精當點評,效果非常之好,猶如春風化雨,很多會員一經點撥,便茅塞頓開,書藝大為長進。
最近幾年我們主辦的展覽越來越多,全國60年代代表書家提名展、江西省第三屆楹聯書法作品展、江西省第六屆青年書法作品展、江西省第四屆書法臨帖展等等,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除了我們自己辦展覽,還組團走出去舉辦、參加外地的展覽,目前我們已經去了新疆、河南、甘肅、廣西、青海等地進行交流展覽,通過這些活動,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們江西書法家的水平,了解江西的書法藝術。
記者:從省書協秘書長到省書協主席,伴隨著角色的轉換,您現在工作的重心在哪里?有沒有給自己一個更加長遠的規劃?
毛國典: 抓隊伍,出作品,這是我要抓的頭等大事。我這個書協主席就是給江西所有書法愛好者們服務的。我經常對書協的工作人員講,我們的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等人家來找我們,而是應該潛下去,走出去,為書法愛好者們做最實際的工作,發現他們,發展他們。我很少有時間待在機關,幾年下來,我跑遍了江西百余個縣市,俗話說“心中有數,好干大事”,通過調查摸底,挖掘整合,沿著“抓隊伍,尊老愛幼,出作品,推陳出新”這個簡單實在的“既定方針”,短短的幾年,我省入選全國大賽的作品數量就翻了三番,并填補了江西無一等獎的空白。
目前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五年規劃, 其中包括對書法藝術無門檻的普及型發展和對有希望入選國展的好苗子的重點培養,比如為了培養江西書法后備力量,我們還將從2011年起舉辦江西省群眾書法大展、全省老年書法展和江西大學生書法大賽,我們還打算組建江西書壇“國展班”、“重點作者班”、“普通班”, 三個班的主講書家有所區別:“國展班”邀請中國書協副主席和各書體藝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來擔任;“重點班”的主講書家,邀請中國書協理事、全國展評委來擔任;“普通班”邀請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大展中多次獲獎的、有創作經驗的書法家來主講。
記者:擔任江西省書協主席,這是一份沉重的責任,您不僅要用心于自身書藝的提升,還要謀劃整個江西書法的發展。特別是對書法“贛軍”的鍛造,您有怎樣的思考?
毛國典:作為省書協的組織者,不僅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要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全省的書法作者共同提高書法創作水平。當選省書協主席后,我對江西書法今后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我想首先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大家更加了解江西的藝術家和作品,在書法界把“贛軍”這個牌子打響。為此,我自己設置了一個目標,目前江西入選國展的書法家共有17人,我希望三年后江西入圍國展的能達到50人,五年后能達到70人以上,這是我給自己的一種施壓,也是一個目標。只有大家都把字寫好了,我這個書協主席才合格。【原標題:擎起“書法贛軍”的大旗 ——訪江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毛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