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斜照時采訪歸來,路過李屯鎮,又遠遠看到了普照寺塔,頓起瞻仰之心,于是驅車前往,直奔塔下。
這是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塔高約有十五六米,石質塔剎,每層塔壁頂部用磚砌出普柏枋,上置斗拱,承托各塔檐
兒。塔壁上嵌有秀公戒師和尚墓志銘青石碑一塊,塔壁上還有多種磚雕花卉和佛龕。塔下有香火臺一座,未盡的香煙依舊繚繞。旁邊有倒地的青石碑一條,上刻“重修普照寺塔碑記”字樣,擦去上面的黃土,字跡清晰可辨。
原來,普照寺塔又名秀公戒師和尚塔,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建于公元1193年,距今已有820年。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宋末金初禪宗導師園性禪師的弟子普照,曾在蔡州一帶活動,興建此寺院,名曰普照寺。天德年間,秀公戒師和尚主持普照寺,在此一住四十余春秋,建立謝塘福勝院,撫恤貧民百姓,德隆望尊,明昌四年逝世后,其弟子廣全、廣豎、廣爾等建造此塔。普照寺中除秀公戒師和尚塔外,還有大佛殿、中佛殿、天
王殿、關帝殿、炎帝殿、毗廬殿及僧舍數十余間。元末殿宇遭毀于兵火。明清兩代多次修復。清咸豐年間,豫南爆發了以陳大喜為首的捻軍起義。義軍把普照寺的殿閣拆遷一空,將這座千年古剎夷為平地,僅遺秀公戒師和尚塔和數十尊石刻佛像。
問及未去的香客,有一老者告訴筆者,“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塔及附屬文物再次遭到空前的破壞,F僅存秀公戒師和尚塔一座,塔磚和磚雕有不同程度的風化。秀公戒師和尚主持普照寺幾十年,善事多多,在當地群眾中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群眾感念非淺,至今仍有不少善男信女在塔前焚香祈禱,朝拜許愿。
秀公戒師和尚塔作為金代高僧的墓塔,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同時
也具有極強的文化特性。1983年該塔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在塔附近區域發現有宋金時期的數件歷史文物。
駐足塔下,聆聽跨越近千年的回響,我們不僅看到的是佛教文明的沉浮興衰,而且還有時逢盛世的“鳳凰涅磐”。
遙想800多年前,那一片金壁輝煌的建筑之中,晨鐘暮鼓,佛音裊裊,阡陌田舍,相擁環抱,當是何等的美景。而今,時光流轉,歷千年滄桑,寺院早毀,空留一座孤零斑駁的古塔,在訴說著古寺曾經的輝煌與厚重,總讓人有些失落與遺憾。
作者檔案:訾現紅,平輿縣委組織部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