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歷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春秋屬衛,古稱頓丘,東漢末年曹操曾任頓丘令。隋朝開皇年間,頓丘縣有個叫張清豐的人,聰穎達理,善事父母,孝行聞名鄉里。張清豐家境貧寒,父親過世后,以賣燒餅為業,同母親相依為命。盡管生活清苦,度日艱難,但他對母親是非常孝敬。每天打出第一爐燒餅,不管誰要、出多少錢,但他都不賣,總要留給自己母親吃,天長日久,便被當地傳為佳話。有一年大伾山廟會,四方百姓前往游山焚香、觀景行商。當時有一個州官前去燒香,并吩咐廟內的住持,每天的頭爐香必須留給他燒,他不到誰都不許開廟門?墒,每當他起早進廟燒香時,張清豐早已燒過香,殿堂里是青煙繚繞,一連七日天天如此。州官認為此人贍養老人,為母祈禱,以誠心敬神感動了神明,故州官也就不再追究了。從此,張清豐賢德行孝,被廣為傳頌。朝廷也曾多次下詔,請張清豐出來做官。而張清豐為盡孝道,屢招不仕。張清豐“善事父母”的可貴之處在于“養老”更“敬老”,感人之處在于用心程度達到自覺境界。看似日常不經意的生活細節,他當成一種“規矩”堅守了一生。這些“清豐規矩”,漸漸演化為中原大地千萬家庭的尊老習俗,演化成中華孝道文化外在的表達形式。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他所在的村更名為“清豐店”,并立了碑,修建了門闕。唐大歷七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以縣境有孝子門闕,遂表奏朝廷,以“清豐”之名為縣名。析頓丘、昌樂四鄉置清豐縣。至今,清豐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孝子之名命名的縣,一直沿襲至今。從古至今,清豐縣孕育著深厚的孝道底蘊,高尚的孝道美德深深扎根于民,并一貫素有“孝道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2009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谷諔馉帟r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曾設在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鄧小平、宋任窮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領導抗日,被譽為“中原紅都”。
清豐縣精神文明建設堅持“重在建設、重在提升”的方針,以人為本,虛功實做,廣泛開展了以“十大孝星”、“當代孝子”、“好媳婦”、“好公婆”、“好夫妻”、“好青年”、“好妯娌”、“好鄰居”、“好公民”、“校園小孝星”、“五好家庭”、“和諧家庭”為主題的“孝道”評選活動,著力提高“文明細胞”水平,大力推動精神文明向基層延伸、向個體拓展。
一、健全組織,制定方案。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清豐縣“孝道”評選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縣開展“孝道”評選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具體的評選標準和辦法。同時,各單位、鄉(鎮)以及行政村,也相應成立組織,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出易于操作的實施方案,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青婦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格局。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在評選活動開始,縣里采取“動員會”、“專題會”、“座談會”、“張貼標語”、“開辟電視專欄”、“印發宣傳手冊”、“刷寫黑板報”、“村廣播”、“舉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藝匯演”、“知識講座”、“現場觀摩”等形式,大張旗鼓的宣講評選活動的目的、意義、標準,進一步炒熱人們的思想,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還組織 “孝道文化”宣講隊、大型古裝歷史戲《孝子張清豐》、“清豐孝道故事”典型事跡報告團,深入村莊、小區等進行演講,把孝道文化傳遍全縣每個角落。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清明節等,許多群眾會自發地來到清豐亭和南霽云塑像前,祭奠孝行前輩。大屯鄉夏固村和柳格鄉后士子元村還成立了“孝媳秧歌隊”,每逢鄉村集會都走上街頭宣傳“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營造了濃厚的孝道氛圍。每年初,還舉辦了爭做“十大孝星”、“當代孝子”、“好媳婦”、“好公婆”、“和諧家庭”啟動儀式,與廣大家庭簽訂“爭當孝道模范”承諾書1萬余份,下發“廣大婦女行動起來,爭做文明和諧家庭排頭兵”倡議書2萬余份。還把“孝道文化”建設與“爭創省級文明縣城、園林縣城、衛生縣城”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創建文明單位、文明集鎮、文明村、文明戶”有機結合起來,踐行孝道理念,弘揚孝道精神,努力開創工作,引導廣大群眾感恩于黨,感恩父母,常奉以孝,感恩社會。
三、注重過程,突出典型。每年初,縣里對“孝道評選”活動都進行安排部署,縣直單位及鄉(鎮)行政村都按照縣里評選方案,采取“自上而下宣傳、自下而上評選”的辦法,把弘揚“敬老愛老”美德、抓好“村民教育”作為活動主線,貫穿始終。根據村情,有的實行小組推薦、村民評議,有的通過召開村民全體會,實行海選,有的實行晾曬公婆被褥、查看老人住所等現場打分,有的村利用文化廣場活動,召開群眾大會,采取分組篩選、集中投票的方式,也有的組織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投票選舉,得票率在95%以上者才能當選等等。該活動注重評選過程,注重個體參與,注重教育引導,注重典型真實。堅持“自評、互評、集中評定”相結合,形式靈活,易于操作,讓群眾評選身邊的典型,使群眾既看到了別人,也對照了自己,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同時,堅持“孝道”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全縣中小學校開展了“孝道文化進課堂”活動,編印了《清豐孝道故事》教育讀本,讓孝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有計劃地在全縣各中小學校,結合學科特點,編制《中小學生孝行德育教育讀本》,以課堂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對中小學生進行以“孝親敬老、報效祖國”為準則的思想道德教育,讓廣大青少年用實際行動報答親情,尊敬長輩,孝敬長輩。如:開展以“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的“五心”教育及“萬名少兒講孝道”、 “我為孝道之鄉爭光輝”等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發揮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的作用,以“孝心無限,從我做起”、“爭做文明小使者”、“我身邊的孝行故事”等為主題播音,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清豐縣城區中小學開展了“我為父母洗一次腳”、“我為父母洗一次衣服”、“我為父母捶一次背”、“做美德少年”等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進一步拉近了母女、父子親情,倡導了和諧家庭新風尚。通過“孝道文化進校園”活動,將奉行孝道的中華傳統美德進一步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四、隆重表彰,輻射帶動。每年底全縣都評出縣級“十大孝星”“當代孝子”各10名,“好媳婦”、“好公婆”、“好夫妻”、“好青年”、“好鄰居”、“好公民”、“五好家庭”、“和諧家庭”、“校園小孝星”各50名。2009年全縣榮獲“市級文明家庭”18戶,“省級文明家庭”2戶,感動濮陽十大敬老愛老標兵2人,濮陽市敬老愛老先進個人2人,濮陽市“十佳母親”1人?h里對評出的先進典型,在每年的元宵節民間文藝匯演和全縣宣傳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大會上,進行隆重表彰,大力推介,彰顯先進事跡。同時,對評選出的“孝道模范”,有的通過開展“夸媳婦、賀娘家”活動把喜報送到娘家。有的組織學生敲鑼打鼓到“十大孝星”、“當代孝子”、“好媳婦”、“好公婆”、“好夫妻”、“校園小孝星”、“五好家庭”、“和諧家庭”門口送獎匾,有的動員秧歌隊、舞獅隊、嗩吶隊等歡歌艷舞奉送匾牌,有的通過放禮儀電影、村級喇叭、電臺點歌、先進事跡電視系列展播等方式表示祝賀。同時,縣文明委對孝道典型事跡,在電視臺、大河清豐網、報刊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報道。表彰方式,別具一格,吸引了廣大村民的眼球,大力倡導了“尊老、敬老、助老”的社會傳統美德,使社會不良風氣得到了有效遏制,新風俗、新觀念得到了褒揚,城鄉“十大孝星”、“當代孝子”、“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婦”到處涌現,突出了清豐孝道文化特色,在清豐孝道之鄉唱響了“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主旋律,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熱潮,激起人們努力爭當現代“張清豐”的熱情,呈現出了民風淳樸、勤勞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的良好風氣,為構建和諧清豐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清豐縣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孝”字的理解,由“小愛”變“大愛”,使人們普遍認識到,“小孝”就是照顧好家庭。涌現出了10年如一日照料癱瘓公爹的好媳婦郭建麗,被稱為公婆小棉襖的好媳婦張金平等當代孝子。“中孝”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涌現出了全國勞動模范、愛崗敬業的李彥嶺、程朝甫等先進工作者。“大孝”就是關心他人、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涌現出了感動中原人物、中國好人趙俊方,見義勇為、舍己救人英雄烈士馬守陽,十年義務為村民修路的退休工人崔繼周等愛心人士,這些平凡的孝道行為,舉不勝舉,為傳統的孝道文化注入了鮮活的時代內涵。
清豐縣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靈活多樣,內容豐富,教育深入,形成了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龍頭,以創建文明單位為紐帶,以創建文明戶為基礎,把“孝道文化”貫穿始終,點線面整體推進,呈現出精神文明穩步發展、步步推進的強勁態勢。清豐縣城被濮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縣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縣城建設先進縣”。全縣共有省級文明單位10個,省級文明村4個。市級文明單位33個,市級文明村30個,市級文明窗口20個,縣級文明單位50個。清豐雙廟單拐村革命舊址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