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作為一種中藥材,有著永不蛀蟲、不退色等特點,從古到今一直沿用。相傳通草有著福來運轉、萬事相通之美譽。用通草做畫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明清為鼎盛時期。在我國60年代文革時期,通草畫的制作方法及原材料加工已經失傳。
機緣巧合,上世紀70年代初,下鄉知青陳軍根據史料記載,潛心35年致力于此項工藝制作與研發。掌握了從原材料培植到作品完成的每一道工序。在古老單色平涂的基礎上創作出浮雕和立體雕塑,充分的利用了通草自然天成色澤和晶瑩剔透的質感。他涉及的通草浮雕有素彩兩種之分,素取象牙、白玉、珍珠之雅美,采納國畫工筆之精韻。
陳軍創作的通草浮雕作品,在2007年首次在國家舉辦的各種博覽會上亮相,獲文化部、國家發改委、中國文聯、奧運會等權威單位十幾項金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寧靜致遠》、《颯然》、《前程似錦》、《松鶴同春》、《春光麗羽》等獲中國工藝美術代表作品大賽金獎。
榮幸的是2008年代表河南省被選拔上由文化部、國家發改委、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珍寶專家評審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研究會、中國工藝美術專家評審團、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等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代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最高水平精品大展。作品《颯然》評為珍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09年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