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帝中的堯、舜時代是一個理想時代,濮陽為舜帝故里。
堯后期,洪水為災,整個黃河都泛濫起來,人畜田廬淹沒不計其數。堯任用鯀治水,一面堵,一面決,總治不好。堯年齡已老,自忖精力不濟,大兒子丹朱又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只愛爭論是非,不是治理天下的人才,就想尋找一個有才有德的人,把帝位讓給他,以便管理國事。堯同四岳商量,那四岳是四方各氏的首領,一向幫助堯一同治理國家,四岳都說自己才能不濟,不敢接受重任,一齊推薦虞舜。
虞舜生于姚墟(今濮陽縣徐鎮),因眼中雙瞳仁而得名重華。他的交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死得早,后母生下了弟弟象,生母愛搬弄是非,弟弟象狂傲驕縱,父親瞽叟偏向他們而嫌憎舜,總想找機會殺掉舜。舜卻不計嫌惡,待弟弟友善,待父母至孝,在外人面前從不說他們的環話。他勤敏做事,樂于助人,干什么事都干得比別人高出一籌,很快在氏族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那時,濮陽境內大多屬土丘地貌,人們把這些連綿不斷的土丘或稱作山,或稱作崗。由于黃河水患原因,人們耕種田地只能在這些山崗上。姚墟北20多里有一歷山(今胡狀鄉境),無人耕種,舜一次路過感到非?上,就征得父親同意,他一人前往開墾了一片荒地。這片荒地開墾之初,附近沒有居人,只有鹿、豕、鳥、象和舜作伴。舜生性仁慈,不去傷害動物,所以他田里常有鳥跡象蹄,這些動物的糞便也成了作物生長很好的肥料,所以盡管有些作物被動物糟踏了,但總體上收成還真不錯。附近人民聽說,便也陸續來歷山開墾田地,他們耕著和舜相近的田,舜總是和氣謙讓,大家自然也不好爭執,彼此互讓田界,各自相安。鄰里中間有什么糾紛,總是找舜評理,就這樣,舜自然成了這一帶氏族的首領。
堯聽到舜這些事跡,感到舜所有的德才正是自己長期追尋的繼承人素質,馬上就派人把舜請來,一見方知舜才20歲,一談如同心犀相通的故友。但在那個崇尚老人和家族的時代,舜還是太年輕了。為了進一步了解舜的德才,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舜為妻,以觀察他怎樣治家;又命九個兒子隨舜相處,以觀察他怎樣處世。
舜領著娥皇、女英和堯的九個兒子回到家里,居家一絲不茍。娥皇、女英非常嫻淑,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人鄰里,很能遵守婦道;堯的九個兒子在舜的影響下更加友愛。農閑時候,舜到30多里外的雷澤去捕魚,雷澤的漁民爭著讓出自己的住所給舜住,舜和他們一起研究魚的走向規律和捕魚的技巧,總是捕的魚又多又大,很受漁民擁戴。黃河邊上有些族人制陶器,但他們制作時卻非常馬虎,十個之中有九個是歪的,又粗又劣。舜教他們制作陶器,非常認真精細,不合適的重新再做,總要做好才算。河濱的人看見舜的樣子,反而又跟他學了起來,陶器漸漸都做精致了。姚墟后來發生了水患,舜就將家遷
到了負夏(今濮陽縣固堆)。由于他那樣和善、精干,樂于助人,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負夏在他搬去后一年就成了村落,兩年成了幾百人的寨邑,三年成了上萬人的都市。
堯了解到舜的這些情況,非常高興,就對舜進行獎賞,賞給他細葛布做的衣和琴,派人幫他修筑了倉廩,還送給他一些牛羊。舜的弟弟象更加妒忌,便和母親商量,在瞽叟面前說了舜許多環話,激得瞽叟怒火中燒,三人商量如何將舜謀害。瞽叟先是讓舜去修倉廩的頂棚,舜回宮告訴了娥皇、女英(那時的房屋都叫做宮,不過是泥墻草頂),娥皇、女英同舜商議一番,舜就背了兩個大竹笠取梯子爬到了廩頂。正在修補的時候,象在下面將梯子搬走,瞽叟在倉廩四周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找梯子不見,就將兩個竹笠撐于臂上,如同鳥張開雙翼縱身跳下,脫離了險境。瞽叟等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又要舜去挖井。舜深知他們的企圖,就偷偷在井壁上挖了一個旁洞將出口通向別處并暫時遮蔽起來,并把挖的土不時弄到遠離井口處。井越挖越深,瞽叟和象突然出現在井口,象喊了一聲舜,舜剛答應,瞽叟和象就合力運土填入井中,舜急忙扒開旁洞悄悄逃出。瞽叟和象累得滿頭大汗,才將井填實,認為舜這次死定了,非常高興。象得意洋洋地說:“這次成功出主意的是我。”說過就同父母商量瓜分舜的財產。象以當家人的身份,不容置疑地說:“舜的妻子、堯的兩個女兒和琴歸我享用,牛羊倉廩給父母。”于是,象就大搖大擺地推開舜的房間,坐在琴臺上彈起舜的琴來。正在如醉如癡,忽然聽到一聲“弟弟好興致”的呼喚,抬頭一看,舜不知何時飄然立于琴旁。象大吃一驚,但表面仍故作欣慰狀說:“我剛才到處找不到你,想你想得好苦悶啊。”舜也不動聲色地微笑道:“是啊,你是我的好兄弟!”此后,舜不但不忌恨報復,反而侍奉瞽叟、友愛弟弟更加謹慎小心。舜有個妹妹女英為人非常明白,又畫得一手好圖畫,和舜很友愛,也和娥皇、女英兩位嫂嫂合得來,常常舜解脫許多麻煩。一家人慢慢和敬起來。
這樣過了10年,堯看到舜應付各方都很有辦法,也非常妥貼,就將舜接到都城,幫著自己掌管政事。從此舜離開了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