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現(xiàn)年83歲的王懷信老人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前向水利報、黃河報、黃河電視臺、河南黃河網記者講述當年的故事)將軍渡,臺前縣孫口鄉(xiāng)的別稱,得名于一場革命壯舉:1947年6月,劉鄧大軍在以黃河孫口渡口為中心的河段上,在黃河上千名船工的幫助下,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
懷著對于這段歷史的好奇,記者一直很期待能親自去感受一下那段紅色的記憶。現(xiàn)在終于站在了這里,并有機會采訪到當年在這次行動中發(fā)揮過積極作用的當事人,記者感到很慶幸。交談中,那段往昔逐漸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
王懷信老人就是當年幫助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當事人。王老先生今年已經83歲高齡了,但提起渡河的這段歷史,他仍然是充滿激情,那段往昔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是他永遠割舍不掉的生命情結。
坐在將軍渡紀念碑前,王老先生告訴我們,他被招為幫助劉鄧大軍渡江的水兵時才20多歲,一晃60年過去了,但當時的情景他仍然歷歷在目。那時侯國民黨看見有人造船就掃射、轟炸,但是他們仍然堅持造船,為了在劉鄧大軍到來時,可以把船順利提供上來幫助大軍渡江。
在這次行動中,王老先生他自己的小1號船上有5個水兵,其中一個是舵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其余4個人負責劃槳。值得強調的是,他們這個小船是當時從將軍渡第一個出發(fā)的船只,就是這只小船在水急浪大的黃河水中往返6次,護送一批批解放軍成功渡江。同行的記者問:“您不害怕嗎?”老先生說: “我當時就記得首長的一句話,船就是陣地,一定要安全運達。”他還驕傲的告訴我們,作為第一支先發(fā)小組,他們5個人是首長親自挑選出來的,在出發(fā)前首長對他們說:“這是戰(zhàn)場,生也好,死也好,無論如何聽指揮,因為河的對面就是國民黨的軍隊,你們怕不怕犧牲,要是怕,就不要去!”他們5個都堅定的回答:“不怕!”
老人告訴記者,在他退休以后領導問他還有沒有什么想法或要求,老人回答說:“我現(xiàn)在還想渡船,但是我眼睛看不清楚了,要是可以,我一定還是去渡船……”
采訪團在離開時,我遠遠看見紀念碑前來了幾個嬉戲的孩子,他們在那開心的玩耍,我一直在想:不知道他們是否知道那段紅色的記憶,是否能和我們一樣銘記那段歷史。希望他們理解那段值得驕傲的往事并用一顆感恩的心去記憶,讓這將軍渡口的動人事跡代代傳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