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畫”驚現(xiàn)古墓
1984年7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一條新聞: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
14年研究初獲成功
朱順悌從小喜歡繪畫、書法。1984年時,朱順悌32歲,高中文化程度,除了種地之外,靠木匠手藝賺點小錢,貼補家用。當時,朱順悌對于“麥稈畫”除了從電視上這條一閃即逝的短消息獲得的少許信息外,便再無任何了解。村里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能搞出“麥稈畫”。村民認為,那應該是專家教授研究的事。可是,朱順悌有股子韌勁,一有空閑就“搗鼓”用麥草制作“麥稈畫”。寒來暑往,沒想到看似簡單的“麥稈畫”,他用了整整14年時間,才琢磨出其全部工藝流程,終于在1998年成功創(chuàng)作出了首幅“麥稈畫”。
“麥稈畫”,屬民間藝術,通過對麥稈熏、蒸、燙、漂等20多道工序加工處理后,在保持麥稈的自然光澤和紋理的同時,大膽地運用了圖畫、版畫、剪紙、浮雕等表現(xiàn)手法,精心制作而成。畫面不僅有麥稈的自然光澤,而且還有極為自然的層次感和質感。當朱順悌將他“復活”的“麥稈畫”帶到廣交會和全國經貿洽談會上時,贏得一片喝彩。
記者登錄互聯(lián)網搜索,目前河南、江蘇等地在“麥稈畫”工藝創(chuàng)新方面各有突破。中國“麥稈畫”正在走向鼎盛。
6年創(chuàng)新工藝獲得突破
記者在朱順悌家看到,他創(chuàng)作的“麥稈畫”并非人們想象中純金黃色,畫面上還有輕重不同的黑色、灰色和棕色。朱順悌告訴記者,他并沒有進行染色。這些顏色是用烙鐵烙出來的。顏色輕重,靠烙鐵的溫度和烙在麥稈表面上的力度、時間長短來調節(jié)。為此,他耗費了整整6年時間,悟出了其中“竅道”。
記者看到,一幅《八駿圖》,匹匹駿馬色澤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睫毛根根清晰可辨,粗細、直曲各有變化。朱順悌說,“麥稈畫”不用任何化學顏料修飾,而是用電烙鐵一筆一畫地燙、熨、烤、烘而出,每筆都是一氣呵成,并以烙鐵走筆的快慢、輕重、遠近表現(xiàn)線條粗細、色澤的深淺。
“麥稈畫”走進人民大會堂
朱順悌的“麥稈畫”隨著工藝的突破,備受外國朋友青睞。目前,美國、英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美術館和游客收藏了朱順悌的“麥稈畫”。由朱順悌等3人創(chuàng)作20多天完成的長2.5米、寬2米的“麥稈畫”《迎客松》在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展出并被收藏。而其代表作《富貴滿堂》、《冠帶傳流》等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宮博物館、陜西省民間工藝美術館和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今年8月1日,美國圣地亞哥VITMAX國際公司和朱順悌簽訂了5年的合同,在美國獨家經銷朱順悌的“麥稈畫”作品。
農民當上美協(xié)常任理事
朱順悌“復活”了2000多年前的“麥稈畫”,并用現(xiàn)代技術為這門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先后被推選為陜西工藝美術協(xié)會常任理事,陜西華夏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和戶縣政協(xié)委員。【原標題:“復活”千年“麥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