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以后,一些民間藝人的麥稈畫作品參加展出,引起注意和重視,因而在合作化時期及爾后,潮州成立的各種民間工藝社,國營或地方的各種工藝廠、輕工藝廠乃至工藝研究機構,都把麥稈畫作為一個工藝品種加以生產,形成一定規模,尤其是曾與美國客商建立貿易合作關系,創制麥稈畫首飾盒、珍品盒等,獲得大批量訂單。同時,不斷增加新的工藝品種,最多時達數千件,銷往世界五大洲數十個國家,成為潮州麥稈畫發展的一個高峰。當時,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國內省內大型媒體,都曾作過專題報道。 潮州麥稈畫的工藝技術,一方面以師帶徒的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一方面不斷由工藝設計師和技藝人員加以完善和創新,從平面逐漸發展到半立體、高浮雕、立體。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潮州麥稈畫都不斷獲得發展。此后,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展開,潮州麥稈畫這一獨特的傳統工藝品種,便在市場化大潮的沖擊下逐漸式微,到了上世紀末,便幾近只存歷史記憶了。
然而,到了近年,伴隨著國家對各種工藝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社會上收藏熱的逐步升溫,各類手工工藝品在市場上的走俏,潮州麥稈畫的一些設計師和技藝人員,又萌生了恢復這一傳統工藝的念頭。于是經過奔走籌備,在2004年新組建了潮州麥稈畫研究藝術館,在該館旗下,重新集合了一些多年從事麥稈畫創作設計和工藝制作的工藝美術師和技藝人員,在傳統工藝技術傳承的基礎上,從題材內容和技藝形式上,不斷尋求拓展和創新,制作出一批既保持傳統手工工藝,又具有創新文化內涵和技藝特點的各類作品,使潮州麥稈畫不僅重新煥發其藝術青春,也能夠不斷提升其藝術魅力。在2007年以來,該館制作的多件麥稈畫作品,頻頻獲得中國國際文博會和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展的獎項,如高浮雕麥稈畫《潮州廣濟橋》2007年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博會金獎;高浮雕彩色麥稈畫《潮州八景圖》2009年獲第五屆中國國際文博會特別金獎;根據著名油畫制作的高精彩色麥稈畫《樂圣貝多芬》2008年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展銀獎、2008年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高浮雕麥稈畫《錦上添花》2008年獲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等等。
潮州的麥稈畫,就目前的水平,與國內其他地方的麥稈畫相比,其工藝技術水是一流的。國內其他地方的麥稈畫作品,基本上仍停留于平面制作,且工藝尚比較粗糙,大多甚至只是貼上麥稈后,用電烙烙出一定的圖案和一定的凹凸感,與潮州麥稈畫的浮雕、立體,乃至工藝技術的細如發絲、色彩豐富、生動傳神的工藝水平,簡直無法相比。以至于有些工藝美術大展,一聽說有潮州麥稈畫參展,有部分都因水平差別太大放棄報名參展。基于此,潮州的麥稈畫,應該可以代表中國麥稈畫的最高水平。因此,值得更大力度地加以扶持,使這一傳統工藝美術品種能夠不斷地開拓創新和發揚光大。【原標題:獨特的工藝美術——麥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