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濮陽 >> 濮陽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濮陽

只要有市場麥稈畫不會消失

2013/4/8 16:55:28 點擊數: 【字體:


    專家論道

    撰文:記者林琳

    本期專家: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原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師從藝人辜秋泉大師,近五十年從事麥稈工藝的設計制作。

    我從藝50多年間,麥稈畫這個行當發生了很多變化。今年我68歲,也到了要停下手的時候了。雖然此前一直都帶了徒弟,但是潮州麥稈畫的規模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畢竟這還只是藝術品市場中的一個小種類,很多人并不了解麥稈畫。不過,我還是很有信心,只要有市場存在,就會有人繼續從事,麥稈畫還是不會消失。

    我們這一代人的特色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也是如此。1965年時,我剛剛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潮州的工藝美術研究所。美術研究所在上世紀50年代主要是剪紙花燈社,后來隨著麥稈畫在廣交會上受到買家歡迎,研究所變成以制作麥稈畫為主。因為有美術的基礎,所以我除了參與制作外,還會畫設計稿。

    雖然陜西、湖北也有麥稈畫,但是潮州的工藝更為細膩,獨具特色。潮州麥稈畫的工藝比其他多一項工序,在麥草浸水后,用玻璃片將其割成兩層,選取表面一層有光澤的使用。所以潮州麥稈畫有其獨特的地位。

    在研究所,我為潮州麥稈畫做了不少突破。一個是解決貼畫的膠水問題。一開始麥稈畫均使用桃膠,缺陷是干燥的時候畫容易爆開,尤其是人物的臉部更容易出現干裂。我發現印刷廠的白膠非常有用,經過試驗,將其運用到麥稈畫上。上世紀70年代之后,桃膠逐漸被淘汰。其次是漂白染色環節的變化。過去傳統工藝是用硫黃熏白麥稈,我用雙氧水配合其他助染劑、穩定劑,又增加新的染料品種,穩固顏色。

    1972年開始,麥稈工藝逐漸走向日常生活用品,使產業規模發生變化,1977年最高峰時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但是上世紀80~90年代,工廠轉向制作布盒,而麥稈盒則轉走藝術品路線。上世紀90年代,潮州地區基本只有我還在堅持做麥稈畫,主要供給陳家祠銷量。

    另一方面,愿意學習麥稈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因為麥稈畫工藝看似容易簡單,學習3個月就可以上手賺錢,但是往往只能學會其中的一個環節。我當時用了近十年才真正出師。所以麥稈畫的規模似乎越來越小了,有人甚至認為它有一天會消失。但我認為不用擔心,只要有市場,麥稈畫還會一直存在。【原標題:只要有市場麥稈畫不會消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2012年09月1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