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邵鄉黨委、鄉政府把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沙區的重點工作來抓,積極爭取土地整理項目,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在沙區種植節水蓮藕、紅杏,通過政策扶持,技術跟進,品牌創建,帶領群眾把過去的“沙窩窩”變成了現在的“聚寶盆”,走出了一條沙區治理的新路子,使全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雙得到提升。
西邵鄉沙區地處黃河故道,土壤貧瘠,漏水漏肥,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針對這種現狀,鄉黨委、政府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多次到山東壽光、安徽宿州、新鄭、內黃等地考察,聘請省農科院專家進行論證,結合各村實際情況,最終決定在沙區發展節水蓮藕和紅杏,通過改變種植方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
發展初期,鄉黨委、政府為鼓勵群眾養藕種杏,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每畝藕池補助2000元,免費為群眾提供杏樹苗。2009年,縣委、縣政府針對該鄉出臺了《關于加快節水蓮藕產業發展的意見》,在規劃區內,集中連片發展蓮藕,縣財政每畝補貼1000元。凡同意流轉土地的,鄉政府每畝補助200 元。同時鼓勵農行、農村信用聯社、郵政儲蓄等金融部門加大蓮藕、紅杏種植的信貸支持力度,各涉農部門也集中優勢項目資金進行扶持,有效緩解群眾初次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激發了群眾種植蓮藕的積極性。在種植技術方面,鄉黨委、政府積極開展對節水蓮藕、紅杏等種植戶的技術培訓,通過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姻,聘請省市專家、教授舉辦技術培訓班、現場指導,解決技術難題。目前,該鄉節水蓮藕面積突破15000畝,紅杏面積8000畝。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蓮藕紅杏種植戶,鄉黨委、政府成立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多方籌措資金,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期間新打機井 210眼,鋪設地埋線路28000米,增加變壓器9臺,硬化道路20余公里,栽植綠化苗木15000棵。通過種種措施,農民養藕種杏的積極性提高了,昔日的黃河故道滿眼黃沙如今變綠了,如何借著蓮藕紅杏的東風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也成了西邵鄉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首先組建了南樂縣蓮花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南樂縣興民紅杏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市場銷售,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
為叫響品牌,創造更大效益,西邵鄉于2010年6月成功注冊了“苑村”牌蓮藕商標;12月,該品牌順利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嚴格檢驗,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證書,順利走上全國“兩會”餐桌。2011年4月份,南樂縣蓮花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網站,成功實現網上訂貨、網上銷售。連續成功舉辦了兩屆蓮花文化節,共接待游客13萬人,簽訂蓮藕訂單4000份,計500萬斤。2011年3月份,“西邵紅杏”成為南樂縣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進一步提高了南樂縣西邵鄉的知名度。通過一系列品牌推廣,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收入,目前蓮藕畝均收入6000—8000元,年產值上億元; 紅杏畝均收入4000—5000元,年產值可達3000元?鄢a投入后,僅此兩項全鄉人均可增收近2000元。
展望未來,西邵鄉將以蓮藕、紅杏為重點,把黃河故道區打造成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全國知名、全省領先的豫北最大的防沙固沙典型地區。(高艷芳)(原標題:南樂西邵:蓮藕綠黃沙 紅杏把錢抓)